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642)
报纸(921)
图书(124)
学位论文(108)
会议论文(5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327)
地方文献 (400)
地方风物 (35)
红色文化 (21)
宗教集要 (20)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3)
非遗保护 (12)
按年份分组
2014(407)
2012(344)
2010(340)
2009(289)
1997(92)
1995(101)
1984(56)
1962(6)
1961(1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7)
上海戏剧(76)
文学遗产(22)
学术月刊(16)
社会科学战线(11)
江海学刊(4)
北方文学(下半月)(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
新建设(2)
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1)
汤显祖宇宙观、人性论及社会观新探
作者:周育德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学的,他一生汲取的学术营养既广且杂。“五经而外,读诸史百家,汲冢、连
在“纪念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活动周”开幕式
作者:英若诚  来源:文艺界通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在“纪念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活动周”开幕式
《牡丹亭》的舞台时空处置
作者:蓝凡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舞台时空  《牡丹亭》  舞台空间  杜丽娘  演员  汤显祖  柳梦梅  场形式  剧本  戏剧 
描述:》、《惊变》、《离魂》、《拾画》等十几出戏。 无疑,这一切都与《牡丹亭》的舞台时空处置有关。
诗和戏
作者:刘云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现代戏  艺术范畴  渊源  剧作家  《琵琶  戏剧  汤显祖  《闲情偶寄》  《春秋》  文字 
描述:诗和戏属于两个不同的艺术范畴,但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中国诗和中国戏,更是迷离惝恍,“剪不断,理还乱”,令人难以捉摸。弄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加深对戏曲渊源的理解,进一步搞好戏曲现代戏和历史戏的创作,将会有所稗益。本文打算从这个角度,对它做一番探讨。
吴炳的戏曲创作-江苏古代戏曲家研究
作者:乔石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创作  汤显祖  明清传奇  明代中叶  临川派  剧作家  古代戏曲  孟称舜  苏州派  发展史 
描述:要成员。但由于以往在对明清传奇的研究中,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明代中叶和清代初年这两
叶宪祖和他的剧作
作者:郑闰  来源: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宗羲  戏曲家  东林党人  鱼玄机  汤显祖  阉党  民主思想  明末  魏忠贤  杂剧 
描述:在明末戏曲家中,叶宪祖的名望、才学都很高。著名戏曲家吴炳曾虚心地请叶宪祖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批评意见。另一戏曲家袁晋(于令)则是叶宪祖的弟子。叶宪祖在明末剧坛上可谓是“一代搴旗手”,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一叶宪祖(1566—1641)字美度,一字相攸,号六桐居士,又号桐柏山人,别署檞园居士,檞园外史,
王骥德的《曲律》
作者:洪欣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骥德  汤显祖  曲律  牡丹亭  作家作品论  审美特征  吴江派  戏曲史  传奇作品  古典戏曲 
描述:汤之争作了理论的总结,而且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古典戏曲的发凡、审美特征及声韵格律,论述了作家作品。《曲律》继承、发展了古代曲论的成果,把戏曲
晚明审美思潮和散文美学
作者:吴文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散文美  审美范畴  袁宏道  “趣”  晚明散文  美学  “真”  “性灵说”  唐宋散文  汤显祖 
描述:明代中叶以后至晚明,和社会结构同步变迁的是,人的心理和审美心理结构。共同的审美心理和意识的汇合,遂形成为特殊的群体意识——审美思潮。晚明的审美思潮的有机表现方式存在于理论和作品中间。诚然,小说、戏曲等审美样式得其风气之先,而在散文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奠定了晚明散文美学的特殊性质和形态。
美丑都在情和欲之间(《牡丹亭》与《金瓶梅》比较谈片)
作者:卜键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西门庆  兰陵笑笑生  杜丽娘  汤显祖  潘金莲  李瓶儿  古典小说  文学巨著  封建礼教 
描述:美丑都在情和欲之间(《牡丹亭》与《金瓶梅》比较谈片)
《远山堂曲品·剧品》略说
作者:洪欣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祁彪佳  魏晋南北朝  我国古代  文艺批评  本体  汤显祖  戏曲作品  批评视角  远山  研究成果 
描述:《远山堂曲品·剧品》继承了上述本体批评的传统,把批评视角主要指向作品本体,品评优劣,划分等级,特别是吸收了吕天成《曲品》的研究成果,加以补充、扩展,成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