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132)
报纸(1073)
图书(63)
学位论文(50)
会议论文(3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764)
地方文献 (503)
宗教集要 (21)
地方风物 (15)
非遗保护 (15)
才乡教育 (15)
红色文化 (14)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3(181)
2011(282)
2010(242)
2009(206)
2005(87)
2001(55)
1997(72)
1996(61)
1994(64)
1993(40)
按来源分组
中国戏剧(33)
戏曲研究(12)
剧影月报(12)
戏剧之家(11)
上海艺术家(7)
艺术评论(5)
当代杂志(1)
各界(1)
科普研究(1)
求实(1)
本命年的回想
作者:刘绍棠  来源:当代学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方特色  刘绍棠  二十四节气  腊月  运河  家乡  创作  大年  南村  初一 
描述:朴实,充满着浓郁的乡村气息。
范仲淹王安石词比较论
作者:房日晰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范仲淹  政治家  豪放词  创作  庆历新政  婉约词  研究成果  政治革新  北宋时期 
描述:范仲淹与王安石,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主张并主持了当时的政治革新。范仲淹在仁宗朝,拜枢密副使,改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为守旧派所阻挠,半途而废。王安石在神宗朝几次拜相,推行新
“笔端三昧,游戏自在”:浅谈韩国集句诗
作者:  金程宇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韩国汉文学  创作  文天祥  作品  游戏  王安石  朝鲜时代  自在  唐宋诗  高丽 
描述:集句诗,指集录前人诗句而重新创作之诗作,明徐师曾《文体明辨》云"集句诗者,杂集古句以成诗也",即指此种诗体而言。其体式有
郭沫若:写与不写的纠结
作者:冯锡刚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郭沫若  武则天  蔡文姬  郑成功  王安石  历史剧  创作  毛泽东  政治活动家  历史人物 
描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郭沫若留给了世人《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三部历史剧作,另一些创作计划却由于"种种原因"付诸东流。归根结底,是时代、性情和环境决定了郭沫若的"写
试论髡残艺术中的桃花源情结
作者:包媛媛  来源:书画艺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桃花源记  隐逸文化  知识分子  艺术家  周亮工  绘画  创作  武陵源  陶渊明  山水画 
描述:们面对髡残的山水画时,很难见到清初众多遗民画家作品中共有的疏简寥落、萧杀孤寂之感,首先是被其闳大壮阔,深邃繁密的构图所震撼!"
反思陆九渊顿悟教育思想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作者:蔡鸿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顿悟  陆九渊  心理机制  语文教育 
描述:。当然,限于笔者的学养,在论述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理论与问题相脱节,对当下启示还待挖掘等等;但仍希望这一思路能够对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牡丹亭》中杜丽形象浅析
作者:吴梦雅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爱情  爱情  生死  生死     
描述: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记》中说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因情而梦,因梦而病,因病而亡,又因情而生,这生生死死皆为一个“情”
传统版《牡丹亭》京城赢得喝彩 苏式“原味”引来千余观众
作者:刘欣  来源:苏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北京专电 (特派记者 刘欣)昨晚,苏州昆剧传习所“纪念昆曲申遗十周年专场演出”之“传统版《牡丹亭》”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千余观众观看了演出。至此,包括前晚“泰山北斗映蓝天”在内的“纪念
理科生也爱昆曲票价上千不乏年轻观众白先勇杭州开讲《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都市快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记者 蒋瞰 自2004年4月在台北国家戏剧院首演以来,青春版《牡丹亭》早在国内各大城市露脸,“还有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样的理工科学校,理工科的学生哎,他们都来了,都很喜欢。”为本月25日-27日青春版《牡丹亭》在杭州第三次演出前来化缘的白先勇,忍不住将这一“新闻”告诉大家。 与此同
当干部要念好“事经”
作者:暂无 来源:潍坊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一位老领导在讲党课时说:做党员当干部要念好“事经”,这就是坚持做好事,善于办实事,敢于管坏事。这朴实无华的“事经”,浅显中蕴含着深刻,平实中展现着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