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杨万里咏梅诗的新变
-
作者:韩梅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万里 梅花形象 咏梅诗 中国古典诗歌 时代生活 审美风尚 六朝 诗歌创作 王安石 品格
-
描述:梅花以其横斜疏瘦、闲静素雅的幽姿逸韵,傲)凌霜、超尘绝俗的品格,历来深受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吟咏梅花的诗作也自六朝起就佳作不断,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相沿不绝的传统。到了宋代,受时代生活和审美风尚的影响
-
集联与集句诗
-
作者:张一民 来源:老友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意义连贯 对仗 王安石 集成 史书记载 不相干 工整 对联 楹联 宋代
-
描述:集联是楹联的一种,是把原本不相干的诗句,摘录下来,集成一副意义连贯、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的对联。集联要求很高,所集诗句,非一般人的诗句,必须是古人、名人的诗句。集联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始于宋代王安石,他的著名集联是: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
徐春法的诗(2首)
-
作者:徐春法 来源:诗歌月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土地 农民 收割机 麦子 记忆 老人 麦茬 田野 金黄 磨刀
-
描述:~~
-
《诗薮》的诗学思想研究
-
作者:周效柱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诗学思想 《诗薮》 文化语境
-
描述:古代诗歌发展和明代复古诗学进行了总结,其所涉及的观点、方法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诗歌的体系和思路,对文学批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本论文着重揭示《诗薮》诗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其特质,分析其在明代及其整个中国
-
陈道复诗画册
-
作者:暂无 来源:燕赵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名作鉴赏】
明 陈道复作 纸本 水墨 纵20.7厘米 横13.6厘米
陈道复(1483-1544年),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号白阳山人,江苏苏州人,文徵明弟子。擅长水墨写意花卉、山水,山水画效法米友仁、高克恭,花鸟画师法沈周和文徵明。后人把他和徐渭并称“青藤、白阳”。草书学怀素,笔力
-
酬赠诗·节令诗·题画诗:高考诗歌鉴赏新面孔
-
作者:王广清 来源:新语文学习(高中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题画诗 酬赠诗 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 咏物诗 送别诗 顾炎武 贬谪诗 咏史诗 王安石
-
描述:2008年高考语文题中的诗歌鉴赏,除了送别诗(词、曲)、咏物诗、羁旅诗、咏史诗、写景诗、贬谪诗等我们熟悉的材料外,今年又新增了酬赠诗、节令诗和题画诗等。这几类诗
-
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之比较
-
作者:蔡生兰 来源:青海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叙议结合 比较阅读 游记 王安石 文章 记叙
-
描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两篇游记作品和我们常见的一般游记的写法不同,它们名为游记,实际上并不是记游,而是通过记叙来阐发作者的见解。将两篇文章作比较阅读,既有利于把握两篇文章各自的特点,也能加深我们对这种变体游记的认识。
-
中华医道理应是人类建康的保护神:评述《捍卫中医》
-
作者:郭教礼 张学文 来源:甘肃中医杂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华医道 中华医道 《捍卫中医》 《捍卫中医》 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
-
描述:从祖国医学重在思悟、惟求和谐、贯通神气和引领人类健康走向等方面简要地介绍了著名中华医道研究专家傅景华研究员新著《捍卫中医》一书的学术精华,认为他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具有独特性,不但有力地反击了那些取消中医论者,而且也进一步确立了中华医道在人类健康事业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
从理论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
作者:马樱滨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大都 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 古都文化 刘秉忠 元代儒学
-
描述:从理论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
从理念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
作者:马樱滨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大都 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 刘秉忠 元代儒学
-
描述:才是最为遵循《周礼·考工记》的城市。为什么此前朝代建立的城池没有如此接近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周礼》的规制,而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却做到了呢?其主要设计者刘秉忠是在怎样的时代及学术背景下创造性地将《考工记》中的理想都城变为了现实呢?同时这对其后的中华民族的城市建设又有哪些影响呢?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元大都及元朝一代整个文化氛围的研究,也对其后的北京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的认识以及对更完整地认识中国都城制度的发展也有意义。因此本文便试图针对这些问题,从蒙元统治上层汉化过程、元代儒学的学术特征及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的个人原因等这些角度做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