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518)
报纸(699)
图书(193)
学位论文(167)
会议论文(4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556)
地方文献 (39)
地方风物 (10)
宗教集要 (6)
非遗保护 (3)
文化溯源 (2)
红色文化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1(514)
2010(505)
2009(458)
2007(383)
2002(230)
1999(212)
1998(191)
1996(240)
1987(151)
1979(39)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7)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9)
百科知识(7)
老人世界(4)
中华书局(2)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中国粮食经济(1)
广西民族研究(1)
中国医疗保险(1)
教育史研究(1)
改革家、诗人王安石
作者:赵音 夏冬  来源:中学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兴修水利  晚年创作  欧阳修  文学家  政治家  中进士  小诗  宋朝  灾情 
描述:工安石(1021—1086),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的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当县官的时候,正逢那里灾情
王安石 “拗相公”的悲剧
作者:木风  来源:环球人物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青苗法  北宋王朝  改革  欧阳修  士大夫  神宗  司马光  保甲法  农民 
描述:改革,真相到底如何?
王安石到尤努斯
作者:伍立杨  来源:现代人才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努斯  青苗法  梁启超  小额贷款  小额信贷  孟加拉人  基层  经济学  放款 
描述:王安石当年搞青苗法,随之倍见梗阻,最后面目全非,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士大夫沸腾,黎民骚动。九百多年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努斯,从基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其行之之法,和王氏用心同出一辙,却大见
王安石其人不如其文
作者:刘文锋  来源:国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欧阳修  为政  长者  文学家  自卑感  宋神宗  正常  京兆尹  朝廷 
描述:有个姓王名安石的大腕,作为一位改革家,勇气可嘉,作为一位文学家,才华横溢,但人品,实在不怎么的。他在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很希望得到欧阳修的青睐。文学青年渴望得到提拔,这种心理,还算是正常的事情。不过,他在《上欧阳永叔书》之二信里写道:"某以不肖,愿趋走于先生长者之门久矣,初以疵贱,不能
王安石诗歌在宋代的批评与接受
作者:刘文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古代诗歌  文学批评  文学接受  宋代诗话  李壁注  诗歌创作 
描述: 第一章研究王安石诗歌在宋代的刊刻情况,并对两个刊刻高潮的历史背景进...
李觏和王安石的礼学思想比较
作者:乐文华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王安石  王安石  《周礼》  《周礼》  礼学思想  礼学思想 
描述:在富国,这是二人的礼学思想的不同之处。
宋代思想转型中的二程与王安石
作者:郑臣  来源:兰州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程  二程  王安石  王安石  新学  新学  理学  理学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 
描述:王安石新学在宋代思想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开风气之先河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新学在"道德性命"方面的内圣之学的不足,二程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批评,并指出新学内在的学理弊病。二程也正是在对王安石新学进行深入批判
邓润甫与王安石变法
作者:王菊梅 宋秀珍  来源:时代文学(双月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邓润甫  邓润甫  王安石  王安石  李觏  李觏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作用  作用  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 
描述:王安石变法在走向低谷后,稍稍有个起伏.
王安石治贪“三步曲”及其启示
作者:李俊芝 朱云鹏  来源:衡水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吏治  饶之以财  约之以礼  裁之以法 
描述:吏治问题是历朝历代都存在的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北宋时期,王安石提出了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的治贪三步曲。王安石的治贪三步曲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即治贪须从经济、制度、法律三管齐下
由尊到贬:陈瑾对王安石政事学术评判之剧变
作者:郭志安 王晓薇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瑾  王安石  政事  学术 
描述:北宋神宗朝至徽宗朝期间,随着政坛的跌宕起伏,陈瑾对王安石政事、学术的评判也发生了由认同、尊崇到全盘否定和极力批判的重大转变。这种巨大转变,既与陈瑾自身政治、学术思想的变化有关,又与当时政治、学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