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824)
报纸
(40)
学位论文
(32)
会议论文
(20)
图书
(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21)
地方文献
(84)
宗教集要
(16)
非遗保护
(2)
地方风物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0
(46)
2009
(49)
2008
(49)
2007
(64)
2006
(34)
2005
(28)
2004
(19)
2002
(15)
1991
(21)
1988
(14)
按来源分组
文献
(31)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5)
文学遗产
(9)
宋代文化研究
(8)
文史杂志
(5)
图书馆论坛
(3)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1)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1)
相关搜索词
《隆平集》
吴澄
《玉海》
《重校古周礼》
《怀葛堂集》
十三年
周亮工
版本
地图集
字数
周氏宗谱
金陵唐振吾
沈既济
白文
王国维
王安石
哲学著作
资料汇编
版本学
版本考辨
《元丰类稿》
唐诗
四库全书
《诗薮》
《溪堂集》
王应麟
古籍整理与研究
《困学纪闻》
临川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版本考】搜索到相关结果
49
条
論《周禮•
考
工記》手工業原材料詞語系統的特徵
作者:
李亞明
来源:
漢學研究集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
工記
手工業
原材料
詞語系統
描述:
大特徵,提出〈
考
工記〉原材料詞語系統的層次性、關聯性、有序性三大特徵,提出<
考
工記>原材料詞語之間具有縱向、上下和橫向的結構關聯,由此形成詞語立體網絡,進而體現了事物聯繫的普遍性。
《周禮•
考
工記》“名-量”同詞形的語義基礎
作者:
李亞明
来源: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名詞
量詞
語義
語法
考
工記
描述:
本文運用義素二分法探討《周禮•
考
工記》「名-量」同詞形的語義基礎,從中看到漢語名詞和量詞之間的詞義淵源,進而看到漢語語義和語法的有機關聯、協同發展。
四夷乐官与夷夏之辨——《周礼》乐官与先秦乐文化源流
考
述
作者:
张国安
来源:
艺术百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四夷”乐官
夷夏之辨
中国
文化
描述:
周代宫廷设立四夷乐官与夷夏观念有关。夷夏本非族称,其称谓源于古老的贡纳制度。夷夏之辨只是以斗极崇拜为根据的传统中国观念或天下观念的反映,它喻示了礼乐因袭的传统及中国文化多元熔铸的基本模式。
从《周礼·
考
工记》沟洫关系看我国古代农田水利系统
作者:
李亚明
来源: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考
工记
水利工程
农业工程学:沟洫系统:结构关联
立体网络
描述:
《
考
工记》沟洫系统具有层次性、关联性、有序性3大特征,其间具有纵向、横向和上下的结构关联,由此形成立体网络,进而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从理论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
考
工记》之间的关联
作者:
马樱滨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大都
城市规划
《周礼·
考
工记》
古都文化
刘秉忠
元代儒学
描述:
从理论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
考
工记》之间的关联
从理念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
考
工记》之间的关联
作者:
马樱滨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大都
城市规划
《周礼·
考
工记》
刘秉忠
元代儒学
描述:
才是最为遵循《周礼·
考
工记》的城市。为什么此前朝代建立的城池没有如此接近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周礼》的规制,而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却做到了呢?其主要设计者刘秉忠是在怎样的时代及学术背景下
促进滇沪交流合作实现互惠互利——李纪恒率云南代表团在上海
考
作者:
施铭
周灿
来源:
云南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促进滇沪交流合作实现互惠互利——李纪恒率云南代表团在上海
考
关于清诗话的整理与研究―从吴宏一的“清代诗话
考
述”研究计划
作者:
何继文
来源:
云梦学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诗话
书目
清代诗话知见录
清代诗话
考
述
描述:
关于清诗话的整理与研究―从吴宏一的“清代诗话
考
述”研究计划
湯顯祖“靈性說”試探-以《文心雕龍》“性靈”觀念為參
考
進路
作者:
張美娟
来源:
臺灣觀光學報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湯顯祖
靈性
文心雕龍
性靈
描述:
本文先探討作為湯顯祖「靈性說」淵源的《文心》「性靈」觀念內涵,再理解湯氏「靈性說」與《文心》「性靈」觀念同異之處,並指出「靈性說」內涵與湯顯祖其他文論之關係,最後得出,湯氏「靈性說」的提倡,在中國戲劇理論史上,具有聖賢經典般傳世不朽之功的重要意義。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