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033)
报纸(719)
学位论文(205)
图书(104)
会议论文(7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690)
地方文献 (366)
才乡教育 (31)
文化溯源 (15)
宗教集要 (12)
红色文化 (10)
地方风物 (8)
非遗保护 (5)
按年份分组
2013(243)
2012(357)
2011(278)
2010(331)
2009(317)
2007(249)
2006(241)
2005(162)
2003(140)
1995(104)
按来源分组
名作欣赏(31)
文史知识(20)
戏剧杂志(12)
群文天地(7)
群文天地(下半月)(3)
教育艺术(2)
戏剧研究(2)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1)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1)
情之所必有理之所必无--论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以情反理
作者:赵秀芝  来源:科学导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程朱理学  以情反理 
描述:浪尖上举起“至情”的大旗,通过戏剧抒发对“有情社会的到来”的期望.其创作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扬情以反理,即通过宣扬“情”的伟大和正当美好来批判“理”对人们精神的束缚和毒害.
宜黄戏人物形象塑造特点初探
作者:邓少波 邓彬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宜黄戏  唱腔声腔  念功  做功  服装道具  脸谱化妆 
描述:宜黄戏的角色行当分工严密细致。在服装道具方面,宜黄戏早就传有“穿黑不穿绿,穿黄不穿白”“宁可穿(用)得破,也不乱穿(用)错”的戏班训条;宜黄戏脸谱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色彩,线条简单明快,寓意明确深远,较为原始地保留了地方传统戏剧的风格特色。
一种文化塑造一座城市
作者:邵沉  来源:人民政协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10月15日,民进江西省抚州市工委会同市政协提案委来到市文化局,督办民进界别在市政协二届三次会议提交的提案《关于做好2016年汤显祖品牌打造大文章的建议》,为推动抚州打造汤显祖文化品牌建言
从“倚俪淡澹,切迭稽诣”看汤显祖在散文创作方面对蒋士铨的影响
作者:李逃生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散文创作  汤显祖  蒋士铨  影响 
描述:汤显祖与蒋士铨都同是明清戏曲史上的名家。众所周知,蒋氏在生平际遇、人品气节上与汤氏相若,在戏曲创作方面明显受其影响。但其实在戏曲创作之外,蒋氏在散文创作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汤显祖的影响。
从“至情”观到“情恶”观:试分析汤显祖戏剧作品中“至情”思
作者:宿东明  来源: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临川四  至情  情恶 
描述:汤显祖的戏剧至今仍具有着引人入胜的魅力,还具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系统而生动地展现了汤显祖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与态度,通过对这“四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文人的创作心态:以徐渭与汤显祖为例
作者:刘玉群  来源:网友世界(云教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徐渭  汤显祖  文人创作心态 
描述:不同的个性气质可以使作家建立起不同的情感反应机制,不同作家的早期经历和个体人格发展情况必然要制约他们以后的心理结构和情绪倾向,不同的人格形态也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作家的创作心境。
孙桐生与汤显祖及其《牡丹亭》:晚清蜀中学者孙桐生研究
作者:程建忠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桐生  汤显祖  《牡丹亭》  至情 
描述:同的人生观与"人情"观,使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位著名作家和学者成为了思想和情感的旷世知音。
汤显祖对《杜丽娘记》的创造性改编
作者:江巨荣  来源:剧作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改编  汤显祖  杜丽娘  创造性  《牡丹亭》  作者  戏剧  剧作 
描述:一、汤显祖发现《杜丽娘记》的戏剧价值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据前人小说改编的。作者在题词中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生,亦如汉雎阳王收拷
在涠洲岛汤显祖像前(外二首)
作者:施施然  来源:中国诗歌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涠洲岛  悲伤  火山岩  仙人掌  人生之路  死亡  父母  重金属  地下室 
描述:在涠洲岛汤显祖像前(外二首)
汤显祖春季游园治好头痛且作《牡丹亭》
作者:刘清扬  来源:现代养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头痛  大腹皮  明代戏剧  疗疾  药草  春季  游园  芍药 
描述:汤显祖据说我国明代著名戏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因日夜勤奋于写作剧本,用脑过度,经常头痛。他请了当地一位名医叶半仙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