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643)
报纸
(566)
图书
(81)
学位论文
(81)
会议论文
(4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288)
地方文献
(107)
文化溯源
(13)
红色文化
(3)
按年份分组
2009
(205)
2007
(174)
2002
(79)
2000
(95)
1997
(71)
1996
(67)
1995
(74)
1994
(66)
1983
(40)
1981
(31)
按来源分组
其它
(165)
戏曲研究
(76)
抚州师专学报
(42)
艺术百家
(32)
戏文
(28)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8)
社会科学战线
(9)
文学评论
(6)
河北学刊
(3)
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印象
万历剧坛
王骥德
剧坛
表演
冯梦龙
争辩
声律论
汤显祖
《诗经》
沈璟
汤沈分歧
至情
“神情合至”
戏曲
中学
内容梗概
临川
基本乐理
古典戏曲
字义
遂昌
吴江派
原作
俗雅
流变发展
关系问题
创作
书院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汤显祖和沈璟】搜索到相关结果
95
条
羁绊与挣扎:
汤显祖
出入世观的较量
作者:
蔡邦光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出世观
入世观
羁绊
挣扎
较量
描述:
汤显祖
生活在明代“嘉、隆、万”时期。皇帝醉心道教。流风所及,汤的祖父母、先生,皆与佛道有染,对少年显祖的影响不可低估。仕途的蹇促,理想的破灭,现实的打击,丧亲的悲痛,使
汤显祖
一直在出入世的边缘挣扎
从“狂狷”取向看
汤显祖
美学思想及其对《红楼梦》的影响
作者:
张皓
来源: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美学
创作美学
狂狷
《红楼梦》
描述:
慕女性美的不同一般的美学倾向及其对《红楼梦》的影响。
“东方莎士比亚”
汤显祖
笔下的澳门风情
作者:
邹自振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莎士比亚
沉郁
景象
戏曲家
贬谪
风光
朝廷
弊政
权贵
描述:
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我国明代大戏曲家
汤显祖
(1550—1616),于万历十九年(1591)上《辅臣科臣疏》,揭露官场黑暗,抨击朝廷弊政,因而得罪当朝权贵,触怒神宗皇帝,由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任上
“四梦”与小说之关系:兼论
汤显祖
的小说观
作者:
邹自振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临川四梦
魏晋志怪
唐人传奇
改编
小说观
描述:
的小说理论。
汤显祖
的“至情说”和“灵气说”再评价:兼与袁宏道的“性灵说
作者:
徐国华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至情
灵气
袁宏道
性灵
描述:
“情”和“灵”是
汤显祖
文学思想中两个重要范畴。在
汤显祖
的文艺理论体系中,如果说“情”是文艺的基础,那么“灵”就是文艺的生机。袁宏道的“性灵说”在文学思想上通向
汤显祖
的“至情说”和“灵气说”,与此相
高尚的品德,杰出的贡献:纪念
汤显祖
诞辰450周年
作者:
刘云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玉茗堂四梦
《南柯记》
《邯郸记》
张居正
《牡丹亭》
杜丽娘
申时行
品德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描述:
年中举之后,两次进京,均不第。其后,当朝宰相张居正为使自己儿子高登金榜,令人暗中结交富有才华的
汤显祖
,许以同登甲高魁。
汤显祖
认为这是人品卑污的丑行,断然拒绝,便又一次名落孙山。1580年他三十一岁时
沈
昳丽“娇莺欲语春如许”
作者:
小梦
来源:
中国戏剧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昳丽
上海昆剧团
《惊梦》
艺术形式
寻梦
《长生殿》
电视连续剧
《墙头马上》
描述:
沈
昳丽“娇莺欲语春如许”
汤显祖
与泰州学派
作者:
顾维俊
来源:
剧影月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戏曲
文学研究
中国
描述:
汤显祖
与泰州学派
试论《牡丹亭》的审美价值
作者:
周志武
段绍镒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
描述:
学思想;它还弥漫着物与意、客体与主体相对应的象征之美;其总体构思深刻独异,具有创新价值,也使作品显现出强劲的美感力度。
《牡丹亭·劝农》与《南柯记·风谣》的同异
作者:
万斌生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劝农》
《劝农》
《风谣》
《风谣》
描述:
《牡丹亭·劝农》和《南柯记·风谣》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
汤显祖
政治理想的艺术寄托,其人物形象,则是他从政实践的形象写照;两折戏的不同点,在于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虚实繁略,相映生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