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8)
报纸(35)
会议论文(2)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2)
地方风物 (7)
地方文献 (2)
才乡教育 (2)
非遗保护 (2)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10)
2013(10)
2010(9)
2008(8)
2007(6)
2000(6)
1999(3)
1991(3)
1990(2)
1935(2)
按来源分组
云南日报(8)
水利天地(2)
吉林水利(1)
生产力研究(1)
中国远程教育(1)
科技中国(1)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
科学中国人(1)
艺术.生活(1)
通信世界(1)
王益区:“小水利”助推“大民生”
作者:暂无 来源:陕西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种植基本靠天吃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后,由于灌溉及时,再加上管理技术到位,桃园效益突显。“现在是水到
王益区强力打造水利普查网格化
作者:暂无 来源:铜川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通讯员杨杰、杨志刚报道:水利工程33座、经济社会用水对象253户、河湖开发治理36处、水保对象5个、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单位19家、灌区13座、规模以上机电井24眼、规模以下地下水取水井245眼
王益区“小水利”助力大民生
作者:暂无 来源:铜川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今年,王益区实施的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当地群众尝到了丰产增收的喜悦。家住黄堡镇孟家塬村的史建荣家里一共有8亩桃,往年浇地不便利,水果种植基本靠天吃饭。“可以浇地,俺们种田务果就有了保障。你到俺家果园里转一圈,枝头上可都是又大又甜的商品果!”史建荣乐呵呵地说道。 王益区
元明清江南官员学者的西北水利思想与实践
作者:王培华  来源:古今农业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北水利  江南官员学者  思想与实践  元明清  徐贞明  江南赋重  徐光启  虞集  《农政全书》  潞水客谈 
描述:力于解决下列问题:为什么是江南人而不是北方人提倡西北水利?他们的西北水利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元朝统治者不接受江南官员的西北水利建议?为什么明朝北方官员极力反对西北水利?给今人什么启示?
儒法斗争与我国历史上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
作者:郑瑞理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兴修水利  劳动人民  儒家  儒法  王安石变法  奴隶制  大禹治水  潘季驯  张居正  农民起义军 
描述:我们祖先就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上劳动着,从事农业,兴修水利。相传古代大禹治水,疏江导河,尽力沟
北宋变法时期在水利问题上的儒法斗争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水利问题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兴修水利  顽固派  革新派  思想路线  社会主义  北宋  批林批孔运动 
描述: 正当前深入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中,研究儒法斗争历史,使我们逐步了解到,儒法斗争和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儒法的斗争,在水利问题上也深刻地表现出来。被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称为“中国
洪水特性应是江河水利志的记述内容
作者:高辛  来源:海河志通迅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洪水特性应是江河水利志的记述内容
铜川市王益区农村水利发展探析
作者:石万亭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农村水利  特点  问题  建议  陕西铜川  王益区 
描述:农村水利建设是保障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总结了铜川市王益区农村水利建设的任务及特点,并分析了其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和主题思路,提出新时期发展农村水利建设一些探索性的建议,这对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金山寺三维重建
作者:钱郭锋 范明华 吕志慧 徐建刚 张凯  来源:现代测绘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  三维激光扫描  古建筑群  古建筑群  造像  造像  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 
描述:三维激光扫描可快速、高精度地获取地物表面的点云数据,但点云数据后期处理技术亟待成熟。本文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针对金山寺古建筑群与造像的三维重建,提出了两种数据采集和建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
数字化技术在“广昌孟戏”保护中的运用
作者:王东 程渊 罗建平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广昌孟戏”  “广昌孟戏”  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扩大,我们发现传统的技术保护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存在着许多缺陷。本文以江西客住县广昌县的“孟戏”为例,提出了将先进的数字技术运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