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086)
期刊文章(1433)
学位论文(51)
会议论文(42)
图书(2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461)
地方文献 (60)
非遗保护 (59)
宗教集要 (15)
红色文化 (13)
地方风物 (13)
才乡教育 (11)
按年份分组
2014(465)
2013(281)
2012(554)
2011(612)
2010(262)
2009(191)
2008(157)
2004(57)
1984(19)
按来源分组
云南日报(401)
春城晚报(95)
都市时报(54)
迪庆日报(5)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
四川戏剧(1)
钟山(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农村工作通讯(1)
演讲与口才(1)
“壬”“邪说”辩——重读《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宫红英  来源:电影评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壬  “邪说” 
描述:,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认识,尤其是就"壬"和"邪说"之见,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从《困学闻》看王应麟的经学特点
作者:李刚  来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困学闻》  王应麟  经学  通儒 
描述:王应麟在《困学闻》中以札记的形式对诸经进行阐发、议论、考证、整理,开辟了独特的治经之路。在经学上,他不拘于门户,汉宋兼采,百家兼综,经史并重,实为一代通儒。
王应麟《困学闻》的史学思想
作者:吴漫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困学  困学  王应麟  王应麟  史德  史德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经世  经世 
描述:编次、语言风格以及对历史的评价之中,彰显了南宋末年一个理学家积极的入世情怀。
沛捷访谈录
作者:陆幼飞  来源:戏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访谈录  浙江越剧团  中国艺术节  《天之骄女》  《祥林嫂》  《孔乙己》  《牡丹亭》  研究生 
描述:沛捷,原名丽,浙江越剧团一级演员,中国第一个越剧研究生,擅书法、能诗词、专戏曲。主演剧目:《祥林嫂》、《金凤与银燕》、《孔乙己》、《天之骄女》、《十五月圆》、《牡丹亭》等,曾荣获94全国越剧
绂研究
作者:陈小辉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王学术  考据  方志  年谱   
描述:帝改土归流政策等等。在学术上,绂一生致力于陆王学术,他用力甚勤,著有《陆子学谱》、《陆子年谱》、《朱子晚年全论》等书,极力为陆王之学争正统,完全可以说是维护陆王学术的一员猛将。至于他的考据和方志
觏的经济伦理思想
作者:郭宏荣  来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济伦理  经济伦理  义利观  义利观  生产伦理  生产伦理  分配伦理  分配伦理  消费伦理  消费伦理 
描述:的经济伦理思想就显得更为可贵。他的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理财乃所谓义”的义利观和包含平土均田等内容的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伦理思想。
浩 教授
作者:暂无 来源:理论月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陕西省  西北大学  优秀人才  唐代文学  常务理事  中国古代文学  复旦大学  高等学校  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育部 
描述: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科研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李白学会和中国杜甫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联常务理事、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曾应邀在韩国庆尚大学讲学一年,多次应邀赴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考察与交流。
绂年谱
作者:陈小辉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年谱  理学家 
描述:术方面。因此有必要重新修正年谱,本谱在此基础上详加考证,补充了不少内容,相信对研究绂不无借鉴作用。
觏的《乡思》
作者:李宏声 李燕  来源:小学生之友(趣味学习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想家  北宋  江西  泰伯  天边  太阳  南城  学者  地方 
描述:觏(òu)(1009-1059)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学者称盱(xū)江先生,南城(今属江西)。诗意:人们都说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就是天边,可我朝天边看呀,看呀,还是看不到我家
觏的礼法观
作者:朱人求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一本于礼  一本于礼  一致于法  一致于法 
描述:于农"、"刑罚世轻世重"等法律思想。觏的"一本于礼"、"一致于法"和"礼法互等"观把我国礼法合流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