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763)
期刊文章(2186)
学位论文(541)
图书(195)
会议论文(8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220)
地方文献 (209)
地方风物 (129)
非遗保护 (89)
红色文化 (60)
才乡教育 (32)
宗教集要 (21)
文化溯源 (12)
按年份分组
2014(1314)
2010(337)
2008(252)
2005(125)
2004(114)
2003(110)
2001(82)
2000(59)
1999(55)
1997(62)
按来源分组
其它(677)
书法赏评(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
海峡文艺出版社(4)
书画艺术(4)
书法丛刊(3)
书法研究(2)
中国书画报(2)
小学语文教师(1)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
胡应麟诗学研究
作者:王明辉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诗薮  本色  格调  神韵 
描述:论述“法、悟、化”三阶段的创作理论,胡氏融合了七子派重法与重悟的两种观点,并上升到“化”的境界,从理论上完善了学习创作的全过程,是对梦阳、何景明“法、悟”之争的理论解决。 第四章论述“体格声调
20世纪以来虞集研究综述
作者:姬沈育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虞集研究  社会—阶级分析  文化—心理分析 
描述:技巧见长的虞集,大多评价不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中社会—阶级分析方法渐渐淡出,而文化—心理分析方法逐步为学者所接受和重视。这一阶段的虞集研究不再局限于品评其诗文成就的高低,而更加注重
汤显祖剧作的腔调问题研究述评
作者:黄振林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玉茗堂四梦  昆腔  海盐腔  宜黄腔 
描述:对汤显祖剧作的腔调问题的看法,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着分歧。徐朔方、钱南扬两位学者的意见和"昆腔"、"海盐腔"、"宜黄腔"三种观点最有代表性。认真梳理分析了晚明以来对汤显祖剧作"失律"及近代对汤剧腔调问题的争议之后,提出了对汤剧首演腔调问题的三点看法。
张铭:鲍威尔谈话已被美国证实
作者:柏童  来源:台声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铭  鲍威尔  美国  中国  一个中国原则  两岸关系  台独分子  台湾省 
描述:张铭:鲍威尔谈话已被美国证实
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张铭在记者会上指出:不惜一切代价彻底粉碎
作者:暂无 来源:台湾工作通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台湾问题 
描述:5月24日,国务院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张铭就有关中台办、国台办“5·17受权声明”涉及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源师庙记》解读
作者:苏子裕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  海盐腔  临川四梦  戏曲理论  北杂剧  宜黄腔    弋阳腔 
描述:汤显祖以其光辉剧作临川四梦成为我国明代剧坛的标志。他既编撰剧本,又躬践排场,执导执教,甚至为戏班安排上演剧目和演出事务,与艺人保持密切联系。他在进行戏曲创作实践的同时,对戏曲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戏曲创
宣鼎的《三十六声粉铎图咏》
作者:车锡伦 蒋静芬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研究  牡丹亭  翡翠园  金锁记  博物馆  扬州市  创作  昆曲  夜雨秋灯录  四十年 
描述:、《陈仲子》(《东郭记》)、《思饭》(《金锁记》)、《活捉》(《水浒记》)、《扫秦》(《精忠记》)、《下山》(《孽海记》)、《狗洞》(《燕子笺》)、《前亲》(《风筝误》)、《山门》(《虎囊弹》)、《刺汤》(《一捧雪》)、《演官》(《人兽关》)、《访鼠》(《十五贯》)、《盗牌》(《翡翠园》)、《遣义》(《鸾钗记》)、《相梁》
纪顺将返课堂
作者:暂无 来源:大河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连日来,本报先后以《大学,我要读下去》和《“民工大学生”引来如潮关爱》为题,报道了焦作工学院的学生纪顺为完成学业到建筑工地打工的事情。昨日,一些单位和个人来到本报,与纪顺见面,并将学费
浅论觏的赋
作者:罗伽禄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  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 
描述:细腻,气势壮阔;他在赋中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入的观察,理智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具有丰富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赋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有着周密的逻辑推理,强有力的论据,使人无以置辩。
、刘谑(xuè)对
作者:暂无 来源: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高祖  李耳  刘邦 
描述: 据说,过去有一个姓李的游学者和一个姓刘的塾师,两人素不相识。一日,某去访刘某,两人见面时,塾师向客人请问高姓大名,某遂出一上联,曰: 骑青牛,过函关,老子姓李。刘某知道某来意不善,是挖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