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323)
报纸
(140)
图书
(39)
学位论文
(15)
会议论文
(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45)
地方文献
(61)
才乡教育
(10)
宗教集要
(4)
非遗保护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
(33)
2009
(25)
2008
(22)
2006
(16)
2004
(8)
2000
(14)
1996
(13)
1995
(11)
1989
(12)
1987
(5)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3)
学术月刊
(3)
蒲松龄研究
(2)
天津社会科学
(2)
中国文学研究
(1)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
东方艺术
(1)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中州学刊
(1)
相关搜索词
古典美学
汤显祖
人文主义
复古派
仁义的心体
王思任
启蒙时代
冯小青
戏剧文学评论
书法风格
接受
古文家
主体认识
曹洞宗
社会审美心理
唯情论
佛学渊源
创作论
墓志铭
八股文
主体意识
唐宋派
吴声歌
上海博物馆
士大夫阶层
《西厢记》
叶纨纨
玉茗堂四梦
明代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晚明思潮】搜索到相关结果
523
条
趣:
晚
明
新派文士一种重要的审美追求
作者:
王成
来源: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派文士
汤显祖
审美追求
袁中郎
审美趣味
插花艺术
袁宏道小品
“趣”
观照自然
江盈科
描述:
趣:
晚
明
新派文士一种重要的审美追求
陆王心学与
晚
明
文学:[陆九渊、王阳明]
作者:
邹自振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中国
文学评论
明代
描述:
陆王心学与
晚
明
文学:[陆九渊、王阳明]
从“临川四梦”看
晚
明
戏曲的创作倾向
作者:
陈怀利
来源: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四梦”
晚
明
戏曲
汤显祖
精神世界
杜丽娘
戏曲创作
“四梦”
深层结构
《牡丹亭》
经济思想
描述:
从“临川四梦”看
晚
明
戏曲的创作倾向
王骥德及其影响下的
晚
明
剧论
作者:
谢柏梁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骥德
戏剧形态
晚
明
汤显祖
戏剧创作
戏剧本体论
潘之恒
冯梦龙
戏曲
传播论
描述:
当与松
晚
明
童心说之学术渊源及其与佛学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童心说
罗汝芳
赤子之心
学术渊源
本体
袁宏道
汤显祖
李贽
佛学
佛教
描述:
晚
明
童心说之学术渊源及其与佛学的关系黄卓越
晚
明
时期,中国传统思想再次遭遇了重大的结构性变迁,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王阳明发动并漫及整整一个多世纪的儒学革新运动。运动的产生固然与社会生活之变动及作为官方
以“情”为帜 率性张扬:论
晚
明
情感美学的现代意义
作者:
陈胤瑾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
个性自由
李贽
袁宏道
汤显祖
冯梦龙
描述:
明代中叶以来,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诸人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情感美学
思潮
,极力推崇人的自然情感,以对抗程朱理学。而在他们的诸多理论和文学创作中都迸发出个性自由解放、自我意识觉醒等具有现代意义
晚
明
江西的戏曲面貌与汤显祖剧作的腔调
作者:
黄振林
来源: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研究
汤显祖
海盐腔
昆山腔
宜黄腔
描述:
本文认真描述了
晚
明
江西、特别是临川地区声腔变化的基本面貌,对青阳、海盐、昆山等重要声腔在江西的流变情况作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就众说纷纭的汤显祖剧作的腔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晚
明
余姚孙氏、吕氏世家戏曲活动考述
作者:
杨惠玲
来源:
艺海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中国古典戏曲
音律
戏曲作品
戏曲活动
王骥德
戏曲创作
生活真实
余姚
曲律
描述:
晚
明
余姚孙氏、吕氏世家戏曲活动考述
性灵与真情:
晚
明
小品文中的诗文美学
作者:
罗筠筠
来源:
文学前沿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袁宏道
晚
明
小品
性灵说
诗文创作
公安派文论
文学创作
文艺创作
王思任
江盈科
描述:
好这两者的关系并非易事,尤其是明初统治者在科举取仕中以试贴诗和八股文为标
晚
明
戏曲创作净丑脚色的强化
作者:
张文珍
来源:
戏剧丛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喜剧性效果
剧作家
剧场效果
脚色
宾白
喜剧效果
晚
明
吴炳
看门人
喜剧气氛
描述:
当,给
晚
明
剧坛带来浓郁的喜剧气氛,这是
晚
明
作家有意识追求剧场效果的反映。台湾学者张敬在《论净丑脚色在我国古典戏曲中的重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