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86)
报纸(87)
学位论文(9)
会议论文(8)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38)
宗教集要 (16)
地方文献 (14)
非遗保护 (9)
地方风物 (9)
红色文化 (5)
按年份分组
2014(41)
2013(16)
2012(32)
2010(28)
2009(18)
2008(14)
2007(8)
2006(9)
2000(4)
1988(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
茶.健康天地(3)
抚州师专学报(2)
发现(1)
烟台晚报(1)
孔子研究(1)
收藏(1)
山西青年(新晋商)(1)
致富时代(1)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砚之精品,碑之佳刻——《南昌万廉山缩摹百汉砚碑》拓本赏析
作者:段少京  来源:收藏界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拓本  汉碑  省博物馆  江西南昌  收藏  清代  黄爵滋  南昌县  公元  金石 
描述:知,诗文皆工,博综群籍,其篆似李阳冰,篆书、行草精妙;绘画得北宋诸家之长,深悟
一块玉牌中的民俗文化
作者:尹钊 刁海军 张继超  来源:收藏界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俗文化  王安石  鉴赏价值  玉器  收藏  艺术品  座右铭  审美  变迁  材质 
描述:不论朝代怎样变迁,玉制品的凝重,玉材质的通灵,始终是人们审美追随的对象。君子比德于玉几乎成为历代中国人修生养性的座右铭,也由于玉器集艺术和财富于一体,因而它也是极具收藏和鉴赏价值的艺术品。
杨炳延莅潮调研“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于明年举办
作者:邱镇沪  来源:陶瓷(咸阳)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陶瓷艺术品  中国  调研  美术馆  潮州市  工作会议  收藏  专家组  副主任 
描述:不久前,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馆陶瓷收藏策展工作小组副主任杨炳延带领专家组到潮州,对陶瓷艺术品的收藏和策展工作进行词研。期间,杨炳延一行应邀参加了潮州市政府召开的“潮州市陶瓷艺术品中国美术馆收藏
谢稚柳书札——致吴灏(之七)
作者:吴泰  来源:收藏(拍卖)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记  《淳化阁帖》  传播工具  赵光义  宋太宗  唐人  书法  摹本  收藏  文体活动 
描述:一段]
“马道程宫”吉语钱应是太平天国铸造
作者:张毅强  来源:江苏钱币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平天国  吉语  铸造  洪秀全  太平军  文字  钱币  谐音  收藏  四川绵阳 
描述:马道程宫即谐音马到成功。该吉语钱目前已发现三枚:一枚为杭州屠燕治先生收藏;另一枚收藏于西安文物局;第三枚为笔者得于北京报国寺全国钱币交流会,据出售者说发现于四川绵阳。该钱直径58.7、厚4.1毫米
与瓷相伴的一生:访陶瓷专家李纪贤教授
作者:周丽丽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陶瓷研究  陶瓷史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古陶瓷  教授  元青花  故宫博物院  中国艺术  美术史论  收藏 
描述:当下收藏热持续升温,鬼谷下山瓷罐更是打开了瓷器收藏的大坝,各色瓷器如洪水般涌入艺术品市场,是时泥沙俱下. 近日,我们有幸拜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古陶瓷专家李纪贤教授,与我们聊一聊
李纪彬
作者:暂无 来源:景德镇陶瓷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工艺美术  江西省  收藏  景德镇陶瓷  艺术设计  漆画  美术作品  协会  南昌市  中国美术 
描述:李纪彬1943年10月出生,籍贯,安徽,1967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昌市工艺美术系列中级职称评委,江苏省明达大学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主要美术作品:版画《新的动
宋版《唐女郎鱼玄机诗》递藏史上的一个环节
作者:封治国  来源:新美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鱼玄机  沈氏  北山  王烈  浙江省嘉兴市  唐人  南宋  日记  收藏  印记 
描述:。黄丕烈曾详细记录下获得此书的过程
鲜为人知的鉴藏大家柯九思
作者:吕友者  来源:东方收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柯九思  奎章阁  收藏  柯氏  藏品  元代  玉山雅集  江南地区  鉴赏能力  虞集 
描述:品,宫廷书画异常充足。再经过数代帝王的扩充,到元后期的文宗天历、宁宗至顺年间,内府藏品可说是元一代最盛。文宗图帖睦尔为元代最重视文艺的统治者之一,史载他能亲自动手
周代藏冰及用冰制度考
作者:张秀传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人  周代  古代先民  冰块  制度  认知程度  利用能力  周礼  祭祀  收藏 
描述:中国进入商朝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古代先民对气候和季节认知程度的提高,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界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从商代有限的资料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秋贮冬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