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77)
学位论文(122)
报纸(52)
会议论文(35)
图书(1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15)
地方文献 (45)
才乡教育 (26)
宗教集要 (10)
地方风物 (4)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2(80)
2011(75)
2010(72)
2009(77)
2008(75)
2002(45)
1998(33)
1986(35)
1985(27)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7)
殷都学刊(3)
语文学刊(3)
中国证券报(2)
哈尔滨学院学报(2)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
科学经济社会(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1)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1)
青海师专学报(1)
北宋熙丰财政改革研究——兼论王安石财政思想
作者:田艳青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财政史  北宋熙丰  财政改革  商税制度 
描述:财政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的财政效应;勾勒出了北宋商业发展和商税制度的全貌;章末从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的角度探寻了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第二章围绕改革所体现出的财政思想、也即改革的指导思想展开论述,重点分析
刘知几与胡应麟小说分类思想之比较
作者:王齐洲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知几  胡应麟  小说分类  文化立场  历史眼光 
描述:挥怎样的作用,故其对小说作品的评价始终紧扣真实和雅正这两大史学要素;胡则用文学家的眼光从诸子学的角度切入来分析小说,其要害在于分析诸子流变对小说文体风格的影响,故其对小说作品的分析多集中在语言与词章这些写作要素。刘虽是史学家,但他对小说文体的认识却较少历史发展的眼光;胡虽是文学家,而他对小说文体的认识则更具历史眼光。
从信息时代看周礼全的语言逻辑思想和语境观
作者:胡霞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语言  逻辑思想  语境观  周礼全  信息时代  计算机信息技术  语言学理论  逻辑学家 
描述:从信息时代看周礼全的语言逻辑思想和语境观
试论《紫钗记》中汤显祖的“至情”思想
作者:阮素芳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记》  《紫钗记》  汤显祖  汤显祖  至情  至情  叛逆  叛逆 
描述:汤显祖是明清文学中建树颇多的人物,无论在思想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文学领域中他提出了“至情”的思想,更是令人惊叹。本文通过对《紫钗记》的分析着重探讨了汤显祖的“至情”思想
王应麟《困学纪闻》的史学思想
作者:吴漫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困学纪闻  困学纪闻  王应麟  王应麟  史德  史德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经世  经世 
描述:编次、语言风格以及对历史的评价之中,彰显了南宋末年一个理学家积极的入世情怀。
新变与传承:汤显祖思想材料二则发微
作者:程芸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晚明思潮  程朱理学  汤显祖  李贽 
描述:汤显祖的思想相当复杂,但某些研究或作"简单化"处理,或有"过度阐释"之弊。本文围绕汤氏两篇文章(《宋儒语录钞释序》、《光霁亭草叙》),辨其论说语境,析其学理脉络,重新探讨了汤显祖与程朱理学的关系
程林辉著的《汤显祖思想研究》一书出版
作者:暂无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程林辉著的《汤显祖思想研究》一书出版
从《洪范传》看曾巩和王安石经学思想的异同
作者:乐文华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洪范传》  《洪范传》  曾巩  曾巩  王安石  王安石  经学思想  经学思想  异同  异同 
描述:曾巩和王安石都尊经重道,注重把握经典的精神实质,提倡通经致用,二者的经学思想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比较而言,曾巩是位纯正的儒家,他的经学思想是以教化为中心的,重在继承;王安石博采众长,他的经学
《周礼》内部牵制的思想与当代内部控制的关系
作者:孙燕杰  来源:时代经贸(中旬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 
描述:《周礼》是反映西周政治经济情况的重要历史文献,其中记录了完整严密的财计组织系统。这种系统组织反映出的浓厚的内部牵制的思想,为后世所称叹。本文着重讨论了两者之间的思想渊源关系、控制组织的相似点以及内部
“情本思想”在文人笔下的复现及出路——“小青事”的通俗化范例
作者:李澜澜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本思想  冯小青  《牡丹亭》  “情”的化身  出路 
描述:本文试图从“情本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明清两代一系列对于“小青事”进行演绎的各种类型的通俗作品,以此窥视由汤显祖《牡丹亭》而倡导的“情”在文人笔下的复现及出路,以及时事现实对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