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73)
期刊文章(271)
学位论文(4)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82)
地方文献 (42)
宗教集要 (13)
地方风物 (6)
红色文化 (5)
非遗保护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30)
2012(55)
2011(66)
2010(44)
2002(11)
1999(2)
1990(2)
1982(6)
1978(1)
1939(2)
按来源分组
法音(3)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
十日戏剧(2)
农家致富(1)
诗刊(1)
中学语文教学(1)
写作(1)
蚌埠日报(1)
潮商(1)
保山日报(1)
让土地营养健康———记吉首市农业局土肥站站长陈道
作者:暂无 来源:团结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符晓鸣 几年以前,“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和“巧种田不如拙施肥”这样的农谚还被吉首广大农民奉为“金科玉律”,而如今,土壤化验、配方施肥、科学施肥这些前卫的词语也经常挂在农民的嘴边。目前,吉首市广袤的农田果园全部“体检”完毕,依照市农业局土肥站工作人员开出的“处方”,变得更加“
李觏与资溪龙荫村 ――访李觏37代后裔李步
作者:易资庆 叶莉 左木京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觏是资溪人引以为傲的乡贤,更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位值得后人敬仰的北宋杰出的学者、思想家、改革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在李觏故里的资溪高田龙荫村,还住着李觏后裔的亲支和旁支。在资溪乡村多处建有李觏祖墓和李氏家庙、家谱,如嵩市三口村的李氏家庙至今仍保存较为完好,内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西双版纳与上影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刘耕李纪恒丹增等出席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的发展繁荣。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耕,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云南
在沪全国人大代表赴滇考察推进上海西双版纳合作共赢刘耕看望
作者:任达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通讯员 任达)昨天,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耕率部分在沪全国人大代表赴云南西双版纳考察、调研。 刘耕一行考察了光明食品集团云南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铁皮石斛生产基地
推进上海西双版纳合作共赢刘耕率部分在沪全国人大代表赴滇考
作者:钱蓓 任达  来源:上海文汇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记者钱蓓 通讯员任达)昨天,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耕率部分在沪全国人大代表赴云南西双版纳考察、调研。 刘耕一行考察了光明食品集团云南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铁皮石斛
浙三省省长调整 蒋定之任海南省代省长李纪恒任云南省
作者:暂无 来源:辽沈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8月30日决定,接受秦光荣因工作变动辞去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职务的请求;任命李纪恒为
市政府考察团考察昆明西安世园会展区 李纪恒仇和孙清
作者:暂无 来源:青岛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8月21日至26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率青岛政府考察团,来到风光秀丽的昆明和中国历史名城西安,重点就借鉴两市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经验,办好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进行学习考察。夏耕在考察时指出,青岛要认真学习昆明、西安的经验,借鉴两市世园会筹备、举办和后续利用等方面的做法,坚持国际标准,
一分钟内检出农药残留 沈石岳 涂登
作者:王松青  来源:市场星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星报讯 记者昨天从省药监局获悉,我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首次亮相,成为全国第二个装备快检车的省份。据悉,该车可以对亚硝酸盐、甲醛、瘦肉精、吊白块、蔬菜农残等进行快速检测,最短可以在1分钟以内得出检测指标的数值。
春树含情,暮蕴思:解读“怀人诗”
作者:朱阳慧  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数外)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春江花月夜  解读  诗歌鉴赏  相思  望月怀远  夜雨寄北  李白  中学  晏几道 
描述:2011年江苏高考考的是杜甫的怀人诗《春日忆李白》,不少学生觉得很茫然。因为大家早已习惯了杜甫的那副忧国忧民的面孔,对于他的理解不是心忧天下苍生,就是壮志未酬、老病孤愁。其实虽说中学课本中所选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旅夜书怀》等杜甫的诗歌都是表现杜甫漂泊流离而又
“片头上黑,应是雨催诗”:论自然气象兴感与诗歌审美意境营造
作者:赵超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气象  自然气象  物感说  物感说  审美意境  审美意境 
描述:物感说"中的混沌一体,到唐宋时期"兴感说"中的条分缕析,可洞悉这种作用的历史发展轨迹;另一方面,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主动运用自然气象的意境营造功能,形成了不少凝结历史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审美意境,如"对床夜雨"、"寒夜听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