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炳死节考略
-
作者:于成鲲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略 降清 死节 宗谱 乾隆 谥号 学术 衡阳县 吴炳 大学士
-
描述:接的影响。从近年来新发现的《宜荆吴氏宗谱》,可以进一步证实王夫之的看法是错的,《明史》的记载是正确的。王夫之在《永历实录》中说:“炳素谐柔,好声色,荏苒无风骨,俯仰唯承胤意。武冈陷,炳遂与承胤降,随孔有德至衡州。有德恒召与饮食,炳衰老,又南人,不习北味,执酥茶烧豚炙牛,不敢
-
论朱熹对王安石的批判
-
作者:高纪春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朱熹 王安石变法 《朱子语类》 熙宁变法 肯定态度 学术 反对派 司马光 变革图强
-
描述:论朱熹对王安石的批判高纪春自从熙宁年间以来,玉安石即以其新政成为朝野注目的中心,士大夫群褒贬的对象,其身后毁誉也与其新政联为一体,随时势的发展而荣辱沉浮。至建炎南渡,兵戈扰攘中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仍然无法忘记他,士大夫反思北宋亡国的根源,寻求救时济世...
-
苏轼知密州新探
-
作者:刘奉光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 熙宁 宋仁宗 北宋 苏轼 县志 四川 改革思想 学术
-
描述:展。现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不当之处,请多指正。据《诸城县志》记载,苏轼到任之时,密州连年大旱:“神宗熙宁七年……自秋至冬不雨……八年,春夏旱”(《总纪》)。苏轼到任后的第一年,全力以救灾安民:“受命之
-
试论补正史艺文志及其价值
-
作者:李樱 来源:四川图书馆学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二十五史 隋书经籍志 正史 封建社会 辽金元 文化典籍 王应麟 学术 考据学
-
描述:述的,多限于所谓正史艺文志。艺文志专记一朝藏书之盛或一朝著述之盛。它与本纪、列传相配合,可以有助于全面了解有关人物的生平,学术及著作情况。而且就目前讲,它是记录我国文化典籍的最完备的目录资料,使读史
-
关于秦观生平、思想的琐见
-
作者:程杰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老思想 道家思想 王安石 秦观 崇佛 科举 欧阳修 学术 熙宁 生平
-
描述:他在《与乔希圣论黄连书》中说:“某倾年血气未定,颇好方术之说,读医经数年”,他家又“世崇佛氏”(《五百罗
-
甬上四先生及其后学与书院教育
-
作者:李才栋 来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院教育 学案 建树 先生 浙东 学术 陆九渊 后学 元学 象山
-
描述:甬上四先生及其后学与书院教育李才栋陆九渊在槐堂、象山讲学十数年,弟子属籍几数千人。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称:“何其盛哉”!其在江右之门人虽都能维护师门旨趣,可是在学术建树和光大门户方面则大大有逊于
-
明代文献学家胡应麟
-
作者:王勋敏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文献 胡应麟 伪书 《少室山房笔丛》 古代小说 图籍 学术 《经籍会通》 胡氏 考辨
-
描述:代文献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狭义者仅指文字上的校勘、标点、注释而言;广义则包括用新体例对文献材料作出新的编述,和通过分析、研究历史文献而写成各种类型的学术专著。下面试从广义的角度予以论述。
-
开拓赋学研究的新局面——读马积高先生《赋史》
-
作者:刘上生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王安石 学术 古籍 文学史 汉赋 文体赋 文学体裁 《游褒禅山记》 发展线索
-
描述:987年7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种崇敬感油然而生。中国古代文学诸体裁中,唯独赋史阙如,前人赍志以殁,后学望而却步,现在,马先生把他数十年潜心钻研的成果贡献出来,这种遗憾可以弥补了。
-
祭欧阳文忠公(节选)
-
作者:姚子明 来源:当代学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临川 学术 文集 人力 节选 文章 欧阳修 四十年 翻译
-
描述: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
-
发明“外损” 羽翼东垣——吴澄学术思想探析
-
作者:闵漱石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外感病证 气虚发热 吴澄 内伤发热 独特见解 虚损 发明 学术 补中益气 治法
-
描述:古迄今,竟无有详辨者焉,此亦虚损门中之大缺略事也。”东垣辨内伤、外感,要旨在于阐明内伤发热不可误认作外感病证,并制补中益气等甘温之剂以治气虚发热。然而,外感亦有类似虚损者,即吴氏所谓“外损一症,即六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