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216)
报纸
(215)
学位论文
(47)
图书
(21)
会议论文
(1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10)
地方文献
(43)
红色文化
(30)
宗教集要
(14)
才乡教育
(8)
文化溯源
(3)
地方风物
(3)
非遗保护
(3)
按年份分组
2014
(152)
2013
(70)
2009
(71)
2008
(76)
2007
(64)
2006
(72)
2003
(59)
2000
(29)
1990
(19)
1957
(2)
按来源分组
文学遗产
(11)
诗歌月刊
(11)
诗刊
(6)
诗林·双月号
(3)
中国民族报
(2)
星星
(2)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株洲日报
(1)
书目季刊
(1)
读写算(小学中高年级版)
(1)
相关搜索词
哮喘病
《风过高梁地》
哲学
关云长
中国历史
周礼
刘辰翁
古代
保健养生
《泊船瓜洲》
古人
黄州诗词
国家图书馆
澄源
周鸣
土壤肥料学
周鸣岐
企业发展
周鸣歧
人生体验
出现频率
《团结报》
唐朝
复归
初中
图书馆藏
品牌宣传
北宋中期
燮理阴阳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周鸣的诗(三首)】搜索到相关结果
64
条
论虞集送别
诗
的艺术特色
作者:
何东
申慧萍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送别
诗
艺术特色
虞集
诗歌创作
消化吸收
陶渊明
柳宗元
韦应物
描述:
虞集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宗唐学杜,以李白、杜甫为正宗,也特别欣赏陶渊明、王维、韦应物和柳宗元等人。其送别
诗
在语言上深得杜甫诗风,并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诗作的基础上,多能适景融情,舒适而淡泊,稳健雅致
《幽怪
诗
谭·小引》解读
作者:
王汝梅
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董思白
袁宏道
汤显祖
小说
抄本
万历
重要信息
居士
临川
描述:
袁宏道《与董思白》信,传递了《金瓶梅》抄本问世的第一个信息。《金瓶梅》的问世,震撼了晚明文坛。相继有王世贞、屠本竣、谢肇制、薛冈、冯梦龙、沈德符等著名文人作家评论传播《金瓶梅》,抄本在北京、麻城、诸城、金坛、苏州等地传抄。《与董思白》
简谈曾巩的咏怀
诗
作者:
李艳敏
来源: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观
咏怀
诗
描述:
曾巩的咏怀
诗
大多言之有物,富有感情,反对宋初西昆体形式主义诗风,从创作实践上支持了欧阳修所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
胡应麟〈
诗
数〉扳本述略
作者:
谢莺与
来源:
东海大学图书馆馆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胡应麟〈
诗
数〉扳本述略
《周礼》“六
诗
”与周代的乐教传统
作者:
杨朝明
来源:
诗经研究丛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乐教
周礼
六
诗
周代
孔子删
诗
诗
三百
儒家
传统
乐德
诗经研究
描述:
礼》"六
诗
"与《
诗
重庆消防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唐情林傅纪成
周
建
作者:
暂无
来源:
消防与生活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第一届理事会
消防协会
四次
重庆
公安消防总队
副理事长
招待所
副主任
描述:
单位会员代表列席会议。[第一段]
《
周
禮‧考工記》名形動同詞形的語義基礎
作者:
李亞明
来源:
淡江中文學報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名詞
形容詞
動詞
語義
語法
考工記
描述:
漢語名詞、形容詞和動詞之間的詞義淵源,進而看到漢語語義和語法的有機關聯、協同發展。
《
周
禮‧考工記》行為詞語系統
作者:
王鴻濱
李亞明
来源:
花蓮教育大學學報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工記
行為
詞語系統
描述:
念以及詞彙語義學原理,運用義素二分法,類聚、梳理並分析《考工記》行為詞語關係。文中概括《考工記》行為詞語系統的層次性、關聯性、有序性三大特徵,提出《考工記》行為詞語之間具有縱向、上下和橫向的結構關聯,由此形成詞語立體網絡,進而體現了事物聯繫的普遍性。
《
周
禮•考工記》溝洫詞語關係
作者:
李亞明
来源:
農業工程學報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工記
水利工程
農業工程學
詞語關係
描述:
本文在整理《考工記》溝洫詞語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傳統訓詁學的訓詁原理、語義觀念以及詞彙語義學原理,運用義素二分法(Dichotomy of Sememe)[
1
],類聚、梳理並分析《考工記》溝洫詞語關係。
《
周
禮•考工記》性狀詞語系統
作者:
王鴻濱
李亞明
来源:
語文學報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工記
性狀
詞語系統
描述:
聯,由此形成詞語立體網絡,進而體現了事物聯繫的普遍性。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