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68)
学位论文(131)
报纸(92)
会议论文(45)
图书(2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705)
才乡教育 (25)
地方文献 (18)
宗教集要 (9)
地方风物 (1)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3(101)
2012(101)
2010(89)
2009(99)
2008(99)
2007(67)
2006(81)
2004(63)
2001(48)
1993(20)
按来源分组
其它(176)
抚州师专学报(34)
河北学刊(8)
内蒙古电大学刊(2)
成才之路(2)
科技致富向导(1)
科学之友(B版)(1)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
中州大学学报(1)
杭州文博(1)
反理学——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作者:周建华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失败  原因  反理学 
描述:法 ,从他提出的那一天开始 ,就注定了要失败的。
《孟子》升经与王安石变法:兼论尊孟疑孟的争论及实质
作者:孙先英  来源:求索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熙宁新政  尊孟  疑孟  变法 
描述:种形式
王安石变法失败中的性格因素:兼谈成功管理者的情商
作者:张金山  来源: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性格  情商 
描述:王安石偏执的性格导致其情商较低,因此,王安石在变法中因缺乏平衡思维,树敌过多、误用小人和变法措施激进而失败。一个管理者想要在事业上成功,高情商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思想与行为不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起点范畴:与徐志远商榷
作者:李兴建 贾文慧  来源: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  起点范畴  思想  行为 
描述:比较而言,利益,而不是思想与行为,更适合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起点范畴。
“谁言曾点志,吾得与之偕”―陆九渊“化民”思想刍议
作者:王芳 王曼  来源: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思想  化民 
描述:“谁言曾点志,吾得与之偕”―陆九渊“化民”思想刍议
困境·绝境·处境——王安石变法故事的当代讲述
作者:卢燕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变法  变法  故事  故事  现代性  现代性  人民  人民 
描述:代历史叙述的反思。本文首先以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说”为切入点,考察了王安石故事在传统历史中何以被讲述成一个否定性故事的深层原因;继而进入现代历史的起点处,研究这个在传统历史中被否定的故事,如何被启蒙先驱梁启超重新讲述成一个朝向进步的肯定性故事;最终,在梁启超开启的现代叙述思路中,通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邓广铭四十六年中四写王安石这一事件,将对这个故事的追踪和研究落脚于对中国当代历史的讲述和反思。通过对这些“故事”的追踪研究,本文试图揭示不同时代故事讲述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上个世纪一百年间中国所苦苦追寻的“现代性”所作的的思考,并通过对他们思考得失的再思考,来对中国自己的文明与来自西方的“现代性”文明之间的关系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并在这一思考和回答中回应本文最核心的问题:在一个以“现代性”为主旋律的世纪及其以后的历史中,一个古老民族究竟以什么为核心力量,来担负起一个怎样的“现代中国”梦想?
潘佑变法及其对李觏、王安石学术思想的影响
作者:李祥俊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潘佑  潘佑  李觏  李觏  王安石  王安石  变法  变法 
描述:潘佑在南唐时期,从挽救危难时局出发,借鉴《周礼》古经实行变法,变法很快失败,但其变法思路与历史影响不可抹杀。通过发掘考察李觏、王安石的有关作品,可以证明潘佑变法对李觏、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产生了影响
变法理财家—王安石
作者:何先涛  来源:广西财务与会计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理财  财政问题  支出预算  政治家  文学家  免役法  均输法  北宋 
描述:法”、“免役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和“市
“应景变法”门外谈
作者:钱绍武  来源:美术杂志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表现方法  变法  展览会  多样本  高度统一  美术馆  国画  作者  偶然  杨炳 
描述:,而是一种样子有一种意境,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钦佩之余,就和作者谈了起来。大概
后宫里的变法天平
作者:狐之影  来源:环球人物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皇后  变法  垂帘听政  王安石  宋神宗  宋仁宗  北宋历史  庆历新政  皇帝  旁观者 
描述:曹皇后在史书上留下了生动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