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680)
报纸
(56)
图书
(32)
学位论文
(31)
会议论文
(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57)
地方文献
(27)
宗教集要
(7)
非遗保护
(3)
红色文化
(3)
地方风物
(3)
文化溯源
(2)
才乡教育
(2)
按年份分组
2011
(42)
2008
(30)
2007
(45)
2006
(25)
2005
(28)
2003
(14)
1999
(27)
1998
(19)
1996
(31)
1995
(22)
按来源分组
江西社会科学
(8)
文学教育
(2)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1)
华夏出版社
(1)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青海师专学报
(1)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
(1)
全国新书目
(1)
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曾巩
唐宋文学
三角形
创新
选集
三毛
创作实践
古流
大革命前
丰子恺
王安石
散文
固守
历史
声音
土地税
古文运动
先秦两汉
吕夷简
写作
吕惠卿
地质经济
外国人
国学大师
变法派
教育思想
含蓄深沉
《唐宋六家文衡》
生动形象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历史散文】搜索到相关结果
804
条
陆九渊“心学”教育思想的特质及其
历史
命运(未完待续)
作者:
顾春
来源:
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教育思想
历史
中国
南宋
描述:
陆九渊“心学”教育思想的特质及其
历史
命运(未完待续)
温厚平和 含蓄深沉:论曾巩
散文
的情感特征
作者:
喻进芳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散文
情感
温厚平和
含蓄深沉
描述:
要物质前提。淡化情感、注重平衡式抒情或说理是他化解不平情感的具体手段。
朱右《唐宋六家文衡》与曾巩
散文
作者:
邹书
来源: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右
《唐宋六家文衡》
曾巩
散文
理学
描述:
这种独特的安排是朱子理学的不断强化,科举考试机制的长期存在,浙东地区学术文化的理学氛围,朱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交往群体的儒学观念以及朱右自身“尊经重道”的文学思想等多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产物。
苏轼
散文
诗化现象浅论
作者:
狄松
来源:
理论学习月刊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诗化现象
散文
手法
生动形象
议论文
艺术特点
王安石
欧阳修
日常生活
描述:
以达到的。人们对这个现象似乎注意不够,本文试就这个艺术特点作一些分析。
桂苑鸟情(
散文
)
作者:
朱大森
来源:
云南林业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桂苑
散文
鸟情
王安石
竹笋
绿色环境
植树造林
形体动作
小苹果
安家落户
描述:
桂苑鸟情(
散文
)
贾宝泉
散文
印象
作者:
鲍风
来源:
写作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散文
游子心态
王国维
童年情结
作者
古典情韵
漂泊感
童年生活
境界
汤显祖
描述:
王国维论词重在“境界”二字,论
散文
同样看重“境界”。汤显祖说:“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尽管其意旨在讲情景交融,而此情定生于此景之中,方能动人。现代人写
散文
讲究造境的已不多了,大都是直抒胸臆
在
历史
与传说之间:以何文渊传说为例
作者:
邱国珍
来源: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
传说
大传统
小传统
族群认同
历史
记忆
何文渊
描述:
是温州民众对当地
历史
的"集体记忆"。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思想互动,使中国文化具有
历史
与民俗传统交融的特质。
《来往书信选》也是一部
历史
作者:
张振鵾
来源:
史学史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信
历史
刘大年
黄炎培
精神
细心
便条
学习
描述:
《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下)二册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06年9月出版。《书信选》反映大年先生的学术精神以及他和史界学人的交往。本刊发表五则来稿,表达我们对大年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宋代的财政监督法律制度及其
历史
借鉴
作者:
张文勇
来源:
财政监督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法律制度
财政监督
历史
宋代
借鉴
财政情况
财政问题
王安石
范仲淹
大臣
描述:
认为:“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
“警车开道”的
历史
气场
作者:
宁稼雨
来源:
人民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封建特权
警车
表现形式
气场
等级思想
历史
孔子
现代化社会
观念
周礼
描述:
得畅道,此曰“鸣锣开道”。如今,没有了鸣锣开道,却时常能看到警车开路,没有回避的虎头牌和皂隶,却出现了凶悍的警员和“靠边、让开”等尖厉的警车语言。 背后根深蒂固的特权文化 追根溯源,还是我们国家专制等级制度及其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观念使然。 西周取代殷商之后,推行了一整套政治制度和文化措施,其中最为完善的就是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这个制度明确规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此前提下,最为显著的制度特征就是:所有的国家待遇和礼节均呈金字塔的形态,塔尖越高,等级越高,特权也就越大。比如天子吃饭才可以使用九鼎,诸侯可以使用七鼎,以此类推。 天子们不仅制定了这样等级分明的制度,而且还用什么“君权神授”、“奉天承运”之类的天命神秘观念为其等级特权制造神秘气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