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023)
报纸(620)
学位论文(108)
图书(98)
会议论文(5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683)
地方文献 (167)
文化溯源 (20)
宗教集要 (13)
地方风物 (7)
才乡教育 (7)
红色文化 (3)
非遗保护 (2)
按年份分组
2014(286)
2013(210)
2011(248)
2006(224)
2004(143)
2003(144)
2002(116)
1999(127)
1996(111)
1984(7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12)
戏剧文学(39)
戏文(29)
古今谈(6)
当代学生(3)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3)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
山东图书馆学刊(1)
紫金岁月(1)
上海远东出版社(1)
“好诗千首课儿徒”:王森然和他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
作者:赵志伟 吴炜曼  来源:福建教育:中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国文教学  中学  王森然  语文教育    王安石  老师  研读 
描述:文.不足以知国文教育。
宋词
作者:李亚伟  来源:红岩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范仲淹  晏几道  宋词  张先  宋江  宋朝  苏轼  北宋  知识分子  皇帝 
描述: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这位学生就是范仲淹。 第二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去了开封,在满目春花中吃御赐的宴席,见到了年近50的真宗皇帝。 范仲淹生于989年,江苏吴县人,中了进士后在安徽广德一带做过法官(司理参军,从九品),亳州一代做过检察官(集庆军节度推官,此官也可以说是幕僚),还在江苏东台做过盐官。当了近十年基层的干部后,终于坐上了江苏兴化县令,此时他已34岁,才刚娶妻。36岁那年,范仲淹生了一子,属晚婚晚育,同年被调入汴京做了大理寺臣,当官起步也显稍晚。这一年却是双喜临门。 1028年经晏殊推荐,范仲淹荣升秘阁校理,他的办公室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也就是说,实际上做了皇上的秘书。这个位子,是中国历代官员腾达的起点,但也常常是倒霉的捷径。 范仲淹到了皇帝面前,就开始不断发光,离皇帝太近,光发勤了容易升迁也容易遭贬,范仲淹仿佛是古代官员中最经得起折腾的人,一生升贬不断。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妇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音乐专辑  飞来峰  王安石  电视剧  曲目 
描述:横行: 1.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的名句。 2.原指虚无缥缈的东西,现在很多音乐专辑曲目、小说、电视剧、游戏武器等以此为名。
考》
作者:王京州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家《  《诗经》  王应麟  学史  逸诗 
描述:王应麟《考》辑录韩、鲁、齐三家《》,《》异字异义及“三百篇”外逸诗,不仅是第一部三家《》的辑本,在《诗经》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体例完善,在辑佚学史上亦有筚路蓝缕的作用。
《牡丹亭》札记(五则)
作者:康保成  来源:戏曲研究通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牡丹亭》札记(五则)
陆九渊“平与和”书法
作者:暂无 来源:南阳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惠 民 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有这样一首:“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诗中意思是说,在读书时不要忙乱,做到心平气和
李浩先生新作
作者:黄海  来源:美文(上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属的  本质  牵引  向下  重力  锈色  风筝  包裹  光泽  承载 
描述:《行水看云》是一部重力向下的书,金属的锈色正在包裹着它,以至于它被外表隐藏了本质和光泽。《行水看云》在考验我们的耐心,这种隔是时间的,可能也是心里的。但它承载的是像风筝那样向下的牵引和方向,它却越来越抵近的是高处。
浅析陆九渊的书法
作者:叶智勇  来源: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事  立志  师友  涵泳 
描述:陆九渊与朱熹一生亦敌亦友。人们在谈论其中一个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将两者做比较,都认为陆九渊不重读书,只求简易工夫。但是其实陆九渊也是经常跟人讲读书的,只是他的读书和朱熹的读书不太一样。
汤显祖文化节
作者:暂无 来源:金华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4月8~10日,中国遂昌汤显祖文化节在遂昌举行。文化节期间,应邀而来的全国各地近百名摄影家,将镜头对准了开幕式文艺表演、“班农劝农”典礼和南尖岩、独山、神龙谷风景区。图为9日在石练镇淤溪村
美轮美奂的殿堂:杜甫《登高》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登高》  杜甫  《唐诗评选》  文艺批评  薮》  诗歌创作  诗人  胡应麟 
描述:评选》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