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法律手段应是港口行政管理的主要手段
作者:陈建华  来源:中国港口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港口行政管理  法律手段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行政手段  发达国家  管理机构  管理方法 
描述:我们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港口的必然选择。
民主只应是实现自治的合理手段之一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  民主  民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农村发展  农村发展  农村社会  农村社会  家庭承包制  家庭承包制  副教授  副教授 
描述:会的良好治理。从中国农村社会的广大和多样性来讲,这一良好治理应该是自治的。
陈白沙“为学”思想研究
作者:叶蓬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为学  陈白沙  王阳明  湛若水  心学  哲学家  陆象山  探究  思维方法  手段 
描述:人”。忽略这一点,就无法把握陈白沙哲学精神的实质。这一点乃是从伦理学角度理解陈白沙学术精神的核心所在。蔡元培先生说:“我国伦理学者,多实践家,尤当观其行事。”①这入木三分地抓住了包括陈白沙在内的儒者学和行、学术和人格修养于一体的特点。正是在学术和做人一体的“为学”活动中,陈白沙通过自身对世界、人生的本性、规律的个体性的独特体验,展示了儒家为学的共同哲学意境。以“为学”为哲学活动中心是自孔子以来的儒学传统。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②对此苟子的解释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③程颐进一步解释:“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④这道出儒家学术活动的目的就在于实实在在有得于己,在于充实和培养自己人生路途中待人接物、守分尽责的高尚道德人格。滋养此道德人...
教师应是美的传播者
作者:傅立杰  来源:宁夏教育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  教学过程  传播者  知识获得  学生  陶冶性情  体验  手段  素养  成长 
描述:教学的审美性,就是教师自觉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创造贯穿教学过程,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得知识获得能力,而且从中欣赏美、体验美、陶冶性情,提高素养
迷宫巧填字
作者:暂无 来源:东西南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紧张程度  赛船  比喻  横向  黄鹤  事物  迷宫  手段  我国古代  降低 
描述:横向1.比喻心中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用不实际的办法安慰自己;2.招揽别人来跟自己比试的手段;3.赛船;4.对事物的注意或控制的紧张程度降低下来;5.故人西辞黄鹤
传播学视角下的“青春版《牡丹亭》现象”解读
作者:胡友笋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  青春版  牡丹亭  牡丹亭  传播  传播  戏曲  戏曲 
描述:对这一文化现象的传播学解读,对媒介时代的中国戏曲艺术走出当下传承困境的探索当有启示价值。
从传播学的角度观照《牡丹亭》的演出
作者:王省民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演出  演出  传播  传播  接受  接受 
描述:《牡丹亭》早已家喻户晓,有关的研究著作比比皆是,而从传播的角度去研究的却少见。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来观照《牡丹亭》,重新审视《牡丹亭》演出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认识这一戏剧名著。
论才女读者群对《牡丹亭》的接受
作者:张筱梅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女性阅读  女性阅读  闺阁读者  闺阁读者  传播  传播 
描述:望.
明末清初江南闺阁女性《牡丹亭》阅读接受简论
作者:王宁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接受  接受  传播  传播  江南  江南 
描述:之感性和直观的一面。更为重要的,这种阅读同时构成了《牡丹亭》传播的一个重要层面,即《牡丹亭》传播和流布的重要途径。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对《牡丹亭》改编的传播学解读
作者:王省民  来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编  改编  《牡丹亭》  《牡丹亭》  传播  传播  折子戏  折子戏  全本戏  全本戏 
描述:全本戏和折子戏是明清戏曲在舞台演出中的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形式在康乾盛世实现了转换。本文以《牡丹亭》的改编为研究对象,对其改编形式进行传播学的解读,并探讨两种改编形式的转换与明清戏曲传播之间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