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汉语传统修辞学形态之阐释
作者:杨万寿  来源:河西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统修辞学  郑玄注  《文心雕龙》  文学评论  修辞理论  修辞手法  汉语  修辞研究  《周礼注》  《诗品》 
描述:中国古代的修辞研究与语法等其它领域的研究有一个不同之处,即较为系统的修辞理论,每每以文学评论专著为依托而得以表述。一个时代的文学评论的发展,同时表现为修辞理论的发展。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都同
“文化大革命”的形态应是“社会运动”
作者:刘济生  来源:北京党史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运动  文化大革命  群众运动  自发性  毛泽东  社会矛盾  意识形态  领导者  自上而下  马克思恩格斯 
描述:“文化大革命”的形态应是“社会运动”刘济生“文化大革命”是以什么形态表现出来的?人们对此问题研究甚少。一般认为其形态是“群众运动”。这一形态的实质是“运动群众”,是“塑造的群众运动”。笔者过去亦持
传播学视角下的“青春版《牡丹亭》现象”解读
作者:胡友笋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  青春版  牡丹亭  牡丹亭  传播  传播  戏曲  戏曲 
描述:对这一文化现象的传播学解读,对媒介时代的中国戏曲艺术走出当下传承困境的探索当有启示价值。
从传播学的角度观照《牡丹亭》的演出
作者:王省民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演出  演出  传播  传播  接受  接受 
描述:《牡丹亭》早已家喻户晓,有关的研究著作比比皆是,而从传播的角度去研究的却少见。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来观照《牡丹亭》,重新审视《牡丹亭》演出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认识这一戏剧名著。
论才女读者群对《牡丹亭》的接受
作者:张筱梅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女性阅读  女性阅读  闺阁读者  闺阁读者  传播  传播 
描述:望.
明末清初江南闺阁女性《牡丹亭》阅读接受简论
作者:王宁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接受  接受  传播  传播  江南  江南 
描述:之感性和直观的一面。更为重要的,这种阅读同时构成了《牡丹亭》传播的一个重要层面,即《牡丹亭》传播和流布的重要途径。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对《牡丹亭》改编的传播学解读
作者:王省民  来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编  改编  《牡丹亭》  《牡丹亭》  传播  传播  折子戏  折子戏  全本戏  全本戏 
描述:全本戏和折子戏是明清戏曲在舞台演出中的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形式在康乾盛世实现了转换。本文以《牡丹亭》的改编为研究对象,对其改编形式进行传播学的解读,并探讨两种改编形式的转换与明清戏曲传播之间的内在
论王安石诗歌的沿袭与超越
作者:叶宽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影响的焦虑  影响的焦虑  剽窃  剽窃  传播  传播 
描述:往往在传播过程中被认定为抄袭剽窃,歪曲了诗人的原意。
吴炳《疗妒羹》传奇研究
作者:茅海行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炳  《疗妒羹》  传播  结构  主题 
描述:把作品放到作家的整体创作中考虑,考察了《疗妒羹》与“粲花五种”之其他四种曲创作时间、地点、手法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探究了《疗妒羹》的传播情况,分文本传播与舞台传播。文本传播主要对《疗妒羹》现存五种版本
《临川四梦》与元杂剧的文体因缘
作者:程芸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杂剧  汤显祖  传播  接受  文体 
描述:明南北曲交流与互动的复杂性,也反映了文人曲家审美心态、文体选择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