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剧《牡丹亭•游园》套曲之研究
-
作者:施德玉 来源:艺术学报(表演类)(革新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曲牌 词格 套曲 曲式结构
-
描述:昆剧《牡丹亭•游园》套曲之研究
-
周易文化研究(第一辑)
-
作者:张涛 来源:东方出版社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周易 文集
-
描述:周易文化研究(第一辑)
-
陆九渊教育哲学之心性论研究
-
作者:顾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陆九渊(象山)通过天人合一的儒家公理完成了天道与人道相接的理论论证,借助于道理的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和至高无上性完成了由自然之道理向社会之道理的过渡,并赋予人道已纯然至善的特性。因此,从本体
-
陆九渊教育哲学之方法论研究
-
作者:顾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陆九渊(象山)从其心即理,万物皆备于我的理论命题出发,将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定义为立大本求放心,由此,象山将其教育方法论的根本原则规定为存养本心,反省内求。围绕着存养本心和反省内求的根本原则,他提出了许多教育方法,如立志、易
-
黄永年文献学思想研究
-
作者:赵欣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黄永年 版本 目录 古籍整理
-
描述:献学思想不够系统的研究,拓展了对黄永年研究的空间。 本文首先在绪论中介绍了黄永年的生平和著述情况,并总结了学界关于黄永年文献学思想研究的现状。在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版本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黄永年对古籍
-
朱熹礼学思想研究
-
作者:殷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熹 礼学思想 周礼 仪礼 礼记 祭祀
-
描述:了礼的双重功能,既是思想的,也是行动的。朱熹礼学思想表现出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叙述方式。将思想与社会、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多方面考察朱熹的礼学思想及其形成,正是本论文的创新及其特色所在
-
北宋熙丰诗坛研究
-
作者:庄国瑞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熙丰诗坛 宋调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元祐体
-
描述:科举考试、重用文臣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北宋建立起了自秦朝以来中国最庞大、最成功的文官系统,科举与文治的结果,使众多中下层的十人有机会参与到政治中来,造成中下层十人大量上达的局面,这是北宋中期人才大盛最根本的原因;在统一过程中北宋统治者注重收集整理文化,重建北方文化中心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南北文化逐步交融,伴随着南人政治、文化地位的上升,北宋文坛、政坛、士风等多个方面都出现了新气象;北宋加强国家办学与民间办学,学校基本覆盖全国,印刷术广‘泛运用,出版物极大丰富,十人读书机会增多,也是众多人才出现的重要原因。其次、熙丰诗坛发展有很好的政治基础。庆历、熙宁、元丰时期是北宋政治发展最有活力的时期,这个阶段由于国家面临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问题,随着儒学向经世致用的方向发展,士大夫普遍提出变革要求,从庆历新政到熙宁变法,北宋政治发展进入高潮阶段。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北宋政治最为开明的时期,士大夫踊跃参政议政,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再次、熙丰诗坛发展有很好的士风基础。一个阶段诗歌的创造活力如何、风格如何,与当时的十风有极大关系。熙丰年间,北宋统一已有一百多年,伴随着振兴古道的古文的发展,不仅改革了文风,也使得儒家的价值观再次回归并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十人的精神风貌普遍高扬激昂。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均极有利于诗歌的创新发展。由于熙宁变法,部分朝中大臣闲退洛阳,再加上洛阳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熙丰中在洛阳形成了一个高层士大夫的唱和群体,他们以邵雍、司马光为核心举行了频繁的雅集聚会。这一群体在政治上趋于保守,诗风上接近“白体”。群体的创作虽然对宋诗整体发展无太大推动作用,但在表现上层十大夫生活形态方面具有典型性。邵雍的创作独具特色,创造了一种贯彻儒家理念而形式自由的诗歌;司马光的创作接近“晚唐体”风格,平淡清丽,自成一家。王安石早期诗歌创作追随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风气,诗风直遂畅达,无复含蓄,表现出部分宋调特征。晚年由于政治失意,诗风发生很大变化,表达趋于深隐曲折,吸收了唐诗中的有益因素,宋调特征也表现的更为复杂。王安石创作成果丰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他是体现宋调风范的第一人。苏轼熙丰时期是创作力与创造力最活跃的时期,创作数量多、质量高、体裁全面,题材广泛,其代表作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创作于这个时期。苏轼对于宋调发展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深刻说理”、“容贯才学”等方法解决了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诗风革新后出现的问题;其次使宋诗的抒情心理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宋调的主要特色在苏轼这里得到全面的开拓与表现,他是宋调创作成功的榜样。黄庭坚是与苏轼同时而能自成一种风格体系的作家,至元丰末已完成了自己诗体的构建,他的创作方式比苏轼更为精细,在宋调方面表现出更多变体特色与细节特征。黄庭坚诗学从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种“陌生化”诗学,他用“陌生化”的方法改造了诗歌从语言、内容到形式的各个层面,完成了从唐诗到宋诗的彻底转变,是宋调最典型的代表。对王、苏、黄三位大家的创作都采取了分体论述,每一种诗体都选取最重要的特征探讨,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论述,古诗、律诗、绝句三种诗体的特征综合起来,可以体现一个诗人总体的诗歌艺术特色。在论述三大家的同时也涉及与他们直接相关的文学群体:苏门文人群、新党文人群、江西诗派。除去这些诗坛主流群体,当时全国各地也存在数量众多的其他文人群体,包括宦游唱和群体与地方文人群体,文章主要考察了苏轼杭州诗社、韦骧唱和群体、贺铸彭城诗社、吕南公灌园诗社四个群体。各地文人群体的大量出现是诗坛繁荣的证明,是对主流群体创作的补充,同时活跃了地方文化。自北宋末年以来关于北宋中期诗歌发展高峰的确定,人们一般倾向于“元祐”。“元祐”是个复杂的概念,首先它是个政治阶段的代称,随后被借用到文学中,诗学领域内对“元祐体”的评价与文人政治观念有着紧密关联;第二,因为严羽对“元祐体”概括模糊,引起后人解说“元祐体”出现差异,对“元祐体”的认识存在宽泛化与具体化两种方式。以诗歌史为背景考察,具体化的理解更符合历史实际。要清晰把握宋诗发展态势,应将熙丰、元祐区别对待,它们处于宋诗发展的不同阶段,熙丰时期宋诗已经完成了自己关键的转变。
-
龚廷贤学术思想研究
-
作者:王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龚廷贤 万病回春 寿世保元 气血论 脾胃论 养生
-
描述:一经历奠定了其良好的文学根底。因其出身医学世家,其父为御医,自幼听其教诲,为其学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后精研经典,遍访名师,勤于临证,终成一代大医,名噪中州,被誉为“医林状元”,“回春国手”,其在临床各科均有建树。笔者认为,“血气论”、“脾胃论”、“衰老论”集中体现了龚廷贤的学术思想,贯穿于著书行文当中。另外他的治未病思想,以及在方剂和各科证治中创前人所未见,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龚氏辨证重脉诊,论病首言脉法,认为脉明则病理自明。其在多本著作中,均开卷首言脉理,在论述每一病症时,亦先明脉象,辨明脉之生克,才能于病之轻重了若指掌。“血气论”详细阐述了气血的生理、病理、相互关系及调治方法。指出人身之根本为血气,血气不通则百病始生。治疗以“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为主导思想,重在调...
-
先秦乡遂制度研究
-
作者:张国辉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乡遂制度 王道教化
-
描述:的实行,它逐渐扩展到各诸侯国。各侯国在仿效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形成了出土资料里所看到的——郑、齐、韩、秦、楚各国基层组织既相同又相异的情况。后来,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野区别逐渐消失,乡遂制度也日益变化,最终成为郡县制度下的乡里基层组织。 乡遂制度与王道教化之间关系密切。儒家吸收、借鉴商周以来的乡遂制度,参以己说,形成王道教化理论,然后将之格式化为射中所遵循的各种仪节,从而使儒家思想渗入到射的各个环节。以乡射为例,王道教化正是通过这一公式:王道理论——射——乡遂制度,植进乡遂组织下千家万户的。
-
陆九渊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
作者:刘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诠释学 本体 工夫
-
描述:,理学家们主要对“道德何以可能”进行回答,于是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分别提出各自的理学思想。陆九渊作为“工夫时期”的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本体时期”对“道德何以可能”的回答,同时对“道德何以实现”的问题作出自己新的解释。出于对“工夫”问题的关注,陆九渊在解读经典时体现出既依据经典又不囿限于经典的诠释态度,且通过对经典的解释实现他对先秦儒家精神的回归。基于此,陆九渊采用了“先立乎其大”、“六经注我”、“精读古注”、“一以贯之”四种方式,从不同层面对儒家经典进行诠释。其中“先立乎其大”是陆九渊思想的核心,其所先立者是个人的崇高的道德品质;在“先立乎其大”的前提之下,陆九渊要求其从学者分别从“六经注我”和“精读古注”两个方面来把握经典,这样就既可以依据经典的原义,又能超越经典文字之外而把握经典作者(“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