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067)
报纸(626)
学位论文(167)
图书(155)
会议论文(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022)
地方文献 (23)
文化溯源 (2)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3(426)
2011(489)
2009(430)
2005(248)
2002(220)
1999(202)
1994(204)
1984(102)
1979(36)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9)
语文天地(42)
语文知识(36)
语文学习(12)
中华书局(2)
文艺生活(2)
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1)
作文之友(小学阅读版)(1)
中国医疗保险(1)
安徽消防(1)
沈括著书梦溪园(初稿)
作者:暂无 来源: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梦溪园  初稿  镇江  京口  《梦溪笔谈》  军器监  司天监  王安石  故址  古代科学 
描述:小官,即以勤奋尽职为人所知。中进士后进入中央政府任职,做过提举司天监,主持改订历法;判军器监,加强国防武备;疏浚汴河水道,视察两浙(江苏南部及浙江)农田水利等事,以实际行动支持和推行王安石发起的新法
游褒禅山琐记
作者:王汉俊  来源:安徽教育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含山县  王安石  乌江  前洞  记游  平旷  舒州  “其”  侧涌 
描述:《游褒禅山记》一课注:“褒禅山,在现在安徽省含山县北。”我们含山中学地处褒禅山附近,两年来,接到许多同志来信,询问有关褒禅山的情况,如那里有无“慧空禅院”、“褒之庐冢”、“前、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二)
作者:薛季文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杰出人物  戴震  程朱理学  唯心主义  龚自珍  王安石  司马光  韩愈  王夫之  “理” 
描述: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从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的目的出发所提出的青苗、农田水利方田均税、免役、保
向古代经济史爱好者推荐——《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集》
作者:暂无 来源:企业经济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我国古代  经济思想  经济史学  江西  中国古代经济  史学家  作者  明清  出版社 
描述:是专论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经济思想的.作者认为:王安石从理
“所谓华山洞者……”
作者:秦豪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山  因果关系  王安石  语文教材  山洞  华山  可译  命名  课文内容  通用 
描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一句:“所谓华山洞者,从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见全国通用高中第一册语文教材)原句可译成:“有个名叫华山洞的,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命名的”。阳,山的南面;以,连词,作
《游褒禅山记》体裁辨析
作者:秦豪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山  古代游记  游记体  文学作品  体裁  唐宋八大家  辨析  创作方法  古代散文  王安石 
描述:《褒》文作为说理文,注
谈《醉翁亭记》中“也”字句的运用
作者:徐定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语言特色  运用  语言形式  王安石  全文  节奏感  创造性  辛弃疾 
描述: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种独特的句式? 王安石曾在《祭欧阳文忠公》中,对欧阳修的人格和文风作过极高的推崇和评价,并说:“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这番中肯之言,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更
苏洵年谱
作者:曾枣庄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四川  县志  欧阳修  苏洵  王安石  墓志铭  张方平  进士及第  苏轼  士大夫 
描述: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眉山县志》卷一:“眉山古称形胜地。唐《通义志》云:‘峨眉揖于前,象耳镇于后。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广舆记》云:‘介岷峨之间,为江山秀气所
宋代统治阶级在撰修国史上的斗争
作者:张孟伦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神宗实录》  王安石  太祖实录  国史  司马光  史官  撰修  范祖禹  太宗实录  统治阶级 
描述:分述于下。
论苏轼的“自是一家”说
作者:徐中玉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  文艺创作  柳永词  白羽  词为艳科  积贫积弱  作品  密州  艺术 
描述:阕,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诗一词,精神、意境大致相同。虽政见与倡行新法者不合,正当四十岁壮年的苏轼却并不想一味发泄他的牢骚,而总牢记着西北方面的边患,宁愿领兵去抗敌。“会挽雕弓如满月”,“白羽犹能效一挥”,诗人不仅有激昂的雄心,而且充满着清除边患的壮志。但我们在这里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