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498)
报纸(1973)
学位论文(117)
图书(63)
会议论文(32)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02)
历史名人 (781)
按年份分组
2014(519)
2013(320)
2012(566)
2011(432)
2010(468)
2009(421)
2008(476)
2007(299)
1981(27)
1957(9)
按来源分组
名作欣赏(24)
舞蹈(17)
文学遗产(11)
学语文(4)
中国音乐(3)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文史月刊(1)
商品与质量(焦点关注)(1)
蒲剧艺术(1)
昆曲《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艺术评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昆曲《牡丹亭
说说牡丹亭和汤显祖
作者:暂无 来源:吉林工人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牡丹亭在南安,即江西大余县,现在的南安是县城南安镇,而牡丹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划在了梅关镇的地界。 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一代戏剧宗师。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
穿越,大都市里的纯正古韵
作者:密斯赵  来源:今日上海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都市  古韵  《笑傲江湖》  “古”  牡丹亭  杜丽娘 
描述:穿越剧看多了,人心便开始“古”起来。事实上,在摩登大都市中,只要你有心,便能发现传承至今的纯正古韵。这厢是焚香洗手,琴音袅袅,大侠正在弹奏《笑傲江湖》;那厢里眼波流转,水袖飘飘,杜丽娘正在牡丹亭
论《牡丹亭》中的情与理
作者:司国芹  来源:江苏科技信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描述: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作者以情抗礼,让杜丽娘用“至情”战胜了“理”,把批判的锋芒直指禁锢人们精神的封建礼教,反映了人们要求思想开放、个性自由的强烈愿望.重新审视其中情与理的关系
由《牡丹亭》看汤显祖的“至情”论
作者:张冰 张本昌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至情  杜丽娘 
描述:作为“临川四梦”之翘楚,《牡丹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汤显祖“至情”的世界观。杜丽娘作为“至情”的化身,她对爱情生生死死的追求其实就是汤显祖对“情”的追求。本文尝试结合《牡丹亭》文本阐释汤显祖的“至情”论。
论汤显祖《牡丹亭》的深层意蕴
作者:苏天宇  来源: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至情”论  讽世意识  悲剧意识 
描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在一对青年男女梦中相会、因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故事中,汤显祖以言情之文表达着自己理性思考的内容,《牡丹亭》集中体现了汤显祖宣扬的“至情”论,并且具有强烈的讽世
牡丹亭》副词研究
作者:王盼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副词  语法功能特征  语义含义 
描述:度较高,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语言使用情况。所以,对《牡丹亭》中的副词进行研究有较大的空间和价值。本文主要采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比较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定性描写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陈述与解释相结合
牡丹亭》介词研究
作者:李惠群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介词  分布  句法  语用 
描述:相结合,对《牡丹亭》中的介词一一作具体、系统的分析,同时将介词的语义、句法、语用功能也作了一定的研究。本文共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概况、研究方法、语料说明等。第二章
用《牡丹亭》将年轻人唤回剧院
作者:暂无 来源:武汉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昆曲义工”白先勇—— 本报讯(记者黄丽娟)1937年出生的白先勇醉心昆曲,退休后以“昆曲义工”自居,不遗余力推广昆曲。2004年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在内地、港台,以及新加坡、美国、英国
“《牡丹亭》让我这辈子梦圆了”
作者:暂无 来源:扬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能演牡丹亭,是每一个花旦演员的梦。我演了这么多年,这辈子梦圆了。”趁后台的化妆间隙,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无比感慨地说,从艺几十年,她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昆曲人物,然而《牡丹亭》在她心中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