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98)
期刊文章(954)
学位论文(13)
会议论文(10)
图书(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620)
才乡教育 (24)
地方风物 (13)
地方文献 (11)
宗教集要 (7)
红色文化 (5)
非遗保护 (3)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267)
2013(115)
2012(137)
2011(183)
2010(730)
2009(272)
2008(243)
2003(29)
1991(17)
按来源分组
解放军报(9)
农村天地(4)
吉林农业(3)
城市晚报(3)
吉林农业(下半月)(2)
青年教师(2)
经济视角(上)(1)
吉林金融研究(1)
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1)
经济视角(1)
《醒世姻缘传》注辨疑 --与肃秋先生商榷
作者:宋立堂  来源: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肃秋先生校注的<醒世姻缘传>是个较好的本子,但其中亦有不足之处,有些条目注释有误或不够确切,有些地方词语本应作注而未加注释.因此,有必要对黄先生所作注释中的一些错误或不够确切之处
《醒世姻缘传》注辨疑——与肃秋先生商榷
作者:宋立堂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肃秋校注本  注释  辨正 
描述:肃秋先生校注的《醒世姻缘传》是个较好的本子,但其中亦有不足之处,有些条目注释有误或不够确切,有些地方词语本应作注而未加注释。因此,有必要对黄先生所作注释中的一些错误或不够确切之处加以辨正。
载娴:理想光照教师人生
作者:余小刚 王建强  来源:四川教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载娴  小学  教师  职业理想  教书育人  奉献精神 
描述:职业的需求是容易满足和实现的,理想的追求往往是永无止境的,就像雨后彩虹,总会给人不可触及的魅力。然而,理想之于人又何其重要,它是信念的支撑,毅力的来源,执著的后盾,战胜困难之后境界提升的依靠,是人生壮丽图景的主色。
明代戏曲剧名中“红、”等颜色字刍议
作者:唐雪莹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代  中国古代戏曲  《娇红记》  《红蕖记》  《红梨记》  《紫钗记》  戏曲剧名 
描述:明代戏曲剧名中“红、”等颜色字刍议
宜黄发现爵滋首奏禁烟定本手迹
作者:吴永来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爵滋  手迹  道光帝  奏折  无标点  毛笔书  繁体字  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  关键作用 
描述:本报宜黄讯 近日,撰写清朝“禁烟名臣”《爵滋》的作者,在宜黄县爵滋后裔家中考究时,惊喜发现爵滋首奏严禁鸦片的定本手迹。该手迹用毛笔书写于毛边纸上,无标点,约3000字。纸质旧,古色古香。前
绕不过的陈寅恪——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作者:蒋爱花  来源:学术界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  政治史  陈寅恪  永年  表面现象 
描述:洽的逻辑框架来统领数百年纷繁芜杂的中国政治,而不仅是表面现象的罗列?如何在传统史料的分析中洞见合理合情的宏观关照,而不是一盘散沙?
当下,我们如何阅读?——评文山散文集《砚边四读》
作者:吴励生  来源:福建文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山  精神自由  散文集  阅读  散文写作  社会转型  生活世界  解释  合法性  王安石变法 
描述:灵——最简单的一种变化就是封闭的社会毕竟是往开放的社会转
张大千《临鹤山樵淞峰书舍图》之我见
作者:高鸿 吴木喜  来源:收藏界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大千  黄鹤  款识  用笔  王蒙  鹤山  石涛  师古  局部  出版社 
描述:顷读北京出版社2005年1月版史树青先生主编、邓锋先生撰文《现代书画投资丛书·张大千卷》,得见署名为张大干的《临鹤山樵淞峰书舍图》(图1,167×59厘米),曾收录《中国嘉德国
江西宜黄发现爵滋首奏严禁鸦片定本手迹
作者:暂无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清朝禁烟名臣爵滋首奏严禁鸦片的定本手迹最近在江西省宜黄县被发现,这是撰写清朝人物传记《爵滋》一书的作者周佳寿老先生在爵滋后裔家中考究时发现的。该手迹奏题为《鸿胪寺卿臣爵滋跪请严塞
时间·人格·方法——希庭心理学科研与教学创新之路
作者:赵伶俐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希庭  时间心理学  人格  方法学 
描述:法上,建构心理学三级方法学,将模糊数学等多种方法引入时间和人格心理学研究。他以坚实的科研为基础,在心理学课程建设和教材教法上有不少建树;在心理学科学普及与应用转化方面也成绩丰硕。在科研、教学及应用创新之路上,他坚韧地实现着自己“点燃心灵的真善美”的学术理想与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