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918)
报纸(2214)
学位论文(124)
图书(102)
会议论文(32)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056)
历史名人 (1309)
非遗保护 (7)
地方风物 (7)
宗教集要 (7)
红色文化 (2)
才乡教育 (2)
按年份分组
2014(613)
2012(612)
2011(495)
2010(530)
2009(475)
2008(520)
2007(325)
2006(181)
2005(162)
2004(12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1)
中国文化报(62)
文艺报(23)
中华戏曲(16)
文艺研究(16)
小康(6)
北方文学(下半月)(3)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
中华家教(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古今相通:从《琵琶记》到《牡丹亭》—侯庆访谈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世界艺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后来随着年岁增长逐渐体会到这一点了。 World Art:您所画的《琵琶记》和这个阶段作品《牡丹亭》都是描绘现代女性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和差别? 侯庆:《琵琶记》里的年龄层次要大一些,已经嫁作商人
人间爱情的升华:试论《西厢记》、《牡丹亭》和《长生殿》中的
作者:白雪 张宇霞 陈彦妃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长生殿》  《长生殿》  爱情  爱情 
描述:人间爱情的升华:试论《西厢记》、《牡丹亭》和《长生殿》中的
痴情书生现世宝:《牡丹亭》柳梦梅形象浅析
作者:孟闪闪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柳梦梅形象  柳梦梅形象  冷遇原因  冷遇原因 
描述:传世经典《牡丹亭》中的男主角柳梦梅自现世就饱受争议,褒贬不一。本文试对柳梦梅的形象重新解读,他对爱情的痴狂,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对功名富贵的热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明代知识分子形象。同时,对柳梦梅
《牡丹》能有多危险?:文本空间、《才子牡丹亭》与情色天然
作者:华玮  来源: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才子牡丹亭  《才子牡丹亭  戏曲评点  戏曲评点  情色语汇  情色语汇  文本空间  文本空间 
描述:色语汇与论述的讨论,呼应近来对十八世纪中国知识文化的研究,指出此段常被视为"思想贫瘠平庸"或"与晚明断裂分离"的时期,其实并非如此。最后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才子牡丹亭》的批语及对之持续的批评与阅读
演活古典爱情,成就现代传奇:青春版《牡丹亭》再临武汉
作者:艾思思  来源:大武汉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昆曲旋风的青春版《牡丹亭》将登陆武汉剧院,迎接全武汉市民的“顶礼膜拜”。古老的昆曲艺术,因这场青春版《牡丹亭》洗去古旧身姿的尘埃,焕发年轻的魅力。
不在梅边在柳边:浅析《牡丹亭》中的梅、柳意象
作者:雷灵丹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梅意象  梅意象  柳意象  柳意象 
描述:意象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艺术范畴,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大量的意象,其中以梅、柳意象较为突出.本文在对文本中梅、柳意象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论述这两者与剧中人物塑造的关系
京华一见牡丹开—北大看青春版《牡丹亭》演出
作者:暂无 来源:台港文学选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京华一见牡丹开—北大看青春版《牡丹亭》演出
中国古典戏曲中“后花园”意象探微:以《牡丹亭》、《西厢记》
作者:安家琪 刘顺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后花园  后花园  临界性  临界性  猎奇  猎奇  规驯  规驯 
描述:理的满足、"常态"生活的补偿与对作为潜在威胁的女性力量的规驯。
文化复兴的“青春”方式:青春版《牡丹亭》访谈录
作者:陶子  来源:文化纵横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文化复兴  文化复兴  访谈录  访谈录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  主流社会  主流社会  文化圈  文化圈  海外  海外  同一  同一 
描述:青春版《牡丹亭》如同一个传奇。从2004年在台北首演到2011年底在国家大剧院完成200场演出,七年间青春版《牡丹亭》走过中国许多地方,也走入海外主流社会与文化圈。其所到之处,既有国家的剧院、海外
传神达意:汪榕培英译《牡丹亭》赏析
作者:曹静  来源:神州(中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神达意  传神达意  得意得形  得意得形  达意为先  达意为先  神韵与印象  神韵与印象 
描述:汪榕培英译《牡丹亭》兼顾神韵与印象,将“传神”与“达意”作为其翻译追求,以期创造性地准确再现原作的风采.本文从韵译诗词;文字“游戏”;文化典故三个角度探讨了汪译《牡丹亭》的“传神达意”之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