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39)
报纸(169)
图书(20)
学位论文(9)
会议论文(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49)
地方文献 (165)
红色文化 (14)
宗教集要 (5)
地方风物 (5)
才乡教育 (2)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70)
2013(28)
2012(44)
2005(15)
1999(13)
1998(7)
1984(9)
1982(7)
1981(3)
196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6)
淮北晨刊(2)
革命烈士传通讯(1)
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1)
学习导报(1)
上海文学(1)
都市快报(1)
商丘日报(1)
淮北日报(1)
今晚报(1)
何如朱丽叶 不让莎翁有故村:《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
作者:邹自振  来源:英语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东西方戏剧  东西方戏剧  比较  比较 
描述:戏剧的特点和规律。
浅论青春版《牡丹亭》杜丽形象的凸显及其意义:以《惊梦》、
作者:王文涛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杜丽  凸显  现代意义 
描述:青春版《牡丹亭》对杜丽形象的凸显主要表现在游园伤春形象、孤独无助形象、以情抗理形象的凸显三个方面,这样就打通了青春的觉醒---个体的孤独---人性的困境---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之间的时空隧道
寻访郴州“杜丽”:湘昆名旦雷玲印象
作者:王若皓  来源:创作与评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  牡丹亭  湘昆  郴州  中国昆剧  老师  演出  昆曲  女主角  演员 
描述:方昆曲剧院副院长、中国昆剧研究会副秘书长丛兆桓二老筹备“兰花杯”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经过录像甄选,年仅23岁的雷玲被选入由中央电视台三频道在北京人民剧场现场直播的、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出席的开幕式,演出剧目正是《牡丹亭·游园》,开场靓丽高雅的雷玲,不仅一下子被印在了我的记忆深处,也深深打动了昆剧界德高望重的评委们,6月15日那次演出,初出茅庐的雷玲以声线优美,身段俏丽,感情充沛的出色演绎一举夺得“兰花优秀表演奖”,坚实地站在了全国昆剧最高殿堂的红氍毹上。而并不为人所知的是,因为连续一个多月起早贪黑磨排参演剧目,加上年轻紧张,在奔赴北京的火车上雷玲还打着点滴,演出之后的第二天便失了声。
含苞待放的小兰花——记“小杜丽”张志红
作者:鸣迟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浙江省  观众  杜丽  昆曲  兰花  牡丹亭  传习所  游园  周年纪念  苏州 
描述:。《牡丹亭》的《游园惊梦》一折,该说是昆曲闺门旦的“经典剧目”了。经过多少艺术家,特别是梅兰芳大师的精心琢磨之后,一般演员再来演这出戏往往很不容易“讨好”,而张志红的演出却博得了观众的好评。
万艳同悲奈何天:杜丽、林黛玉比较谈片
作者:陈清芳  来源:福建学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  林黛玉  《牡丹亭》  《西厢记》  封建礼教  艺术典型  崔莺莺  古典名著  《红楼梦》  评论家 
描述: 杜丽和林黛玉,分别为我国古典名著《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作为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的成功典型,几百年来,她们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鼎足而三,始终保持着不衰的艺术魁力,赢得了广大读者
性爱女神的复活:从杜丽的原型看《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作者:刘汉光  来源: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爱女神  性爱女神  人欲  人欲  礼教  礼教 
描述:礼教的深度、力度和高度 ,标示着晚明社会个性解放思潮的高峰。
崔莺莺、杜丽和王娇娘之爱情观及文化意义
作者:周潇 刘畅  来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娇红记》  爱情观 
描述:进步的文化意义。
细微变化,突显主题--谈谈《杜丽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中
作者:薛梅  来源:安康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要的作用.本文拟从柳梦梅名字的来源、柳梦梅的身份、柳梦梅的阳则之美及其热衷功名和干谒权贵等几个方面,比较话本<杜丽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细微差别,认为汤显祖
青春版《牡丹亭》中杜丽的饰演者沈丰英的另类形象
作者:冷桂军 姜华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  牡丹亭  形象塑造  观众  音乐性  演员  类形象  黄梅戏  动作  主演 
描述:看过沈丰英主演的青春版《牡丹亭》的观众,都会被她所塑造的柔情似水的杜丽所感动。幽雅的气质,恬静的神情,优美的仪态,如梦
性爱女神的复活--从杜丽的原型看《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作者:刘汉光  来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力度和高度,标示着晚明社会个性解放思潮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