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196)
报纸(674)
学位论文(168)
图书(144)
会议论文(3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188)
地方文献 (20)
宗教集要 (3)
文化溯源 (2)
地方风物 (2)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3(441)
2012(499)
2011(498)
2010(488)
2009(444)
2006(329)
2004(216)
2001(214)
1993(111)
1974(99)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9)
抚州师专学报(68)
成才之路(7)
青春岁月(4)
青岛文学(3)
内蒙古电大学刊(2)
科技致富向导(1)
中国医疗保险(1)
科学之友(B版)(1)
闽南风(1)
河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暂无 来源:全国新书目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中国现代  鲁迅  官场  作品  中国古代  改革措施  文学经典  王安石  司马光 
描述:老家种地?在一次一次的政治洗牌中他有什么表现?苏东坡的为官生涯,尽可管窥中国古代官场生态和智慧。
吃相
作者:郦波  来源:雨花(青少刊)(逗号)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吃相  王安石  熙宁变法  相似  吃饭  改革家  历史  朋友 
描述:我喜欢历史,因为有趣。有趣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于相似之中见各自的情怀。 就吃饭而言,史上就有三位名人极为相似。 一是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任宰相主持熙宁变法运动期间,朋友请他吃饭
诗词赏析
作者:唐惠忠  来源:初中生之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赏析  王安石  梅花  黄鹤楼  李白  语近情遥  江南江北  七言绝句  战士  描写 
描述:无限羁情笛里吹来——《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赏析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赏析】西汉的贾谊因批评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
气象万千望白云:《鳌山白云》与南山文化
作者:关义秀  来源:今日海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鳌山  白云  终南山  崖州  王安石  文学史  佛道文化  佛教文化  李白  政治家 
描述:带彩虹。寻仙武帝身难到,断足娲皇迹已空。绕谷穿岩飞不定,沧波无际雨蒙蒙。
玉楼银海与苏诗伪注
作者:周裕锴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诗  苏轼  王安石  瀛奎律髓  道书  赵次公  读书札记  物语  故事  使事 
描述:<正>拙文《白战体与禁体物语》在《古典文学知识》上发表后,友人提出疑问:"苏轼雪诗中‘玉楼’、‘银海’解作肩、眼更有味道?"虽是疑问,却似乎赞同这样的解释。原来关于《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中的"冻合玉楼寒起粟"一联,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一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节诗句大全
作者:暂无 来源:民间传奇故事(A卷)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痴呆  春节  范成大  王安石  大全  孟浩然  小儿  爆竹  风送  呼叫 
描述:春节诗句大全
马思聪与《思乡曲》
作者:陈晨星  来源:北方音乐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乡曲》  马思聪  “床前明月光”  永恒主题  张九龄  苏东坡  贺知章  王安石 
描述: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到席慕蓉的“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读着这样的诗句,我的耳边常常回响着马思聪的《思乡曲》。
从《文辨》看王若虚的散文观念
作者:王永  来源:新国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若虚  散文观念  文章  王安石  宋代  醉翁亭  作品  宋人  金代  文字 
描述: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河北槁城人。他是金代末年著名的学者、作家,与元好问比肩的诗文批评家,有《滹南遗老集》传世。王若虚"文以欧、苏为正脉",其文章创作崇尚自然、平易。他擅长谈辩,议论公允透彻。"李右司之纯以辨博名天下,
“且字”考:命字文化变迁视野下的观察
作者:姚永輝  来源:新国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字文化  段玉裁  正字  王安石  形式  孟子  字形  视野  何休  先秦 
描述:中国古代的稍谓纷繁,它们有时既是社会个体成员的符号表徵,也是社会不同群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反映,更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具体载体。"稍名"或"稍字",是稍谓系统中基本的两种形式,两者各有其不同的结构和使用规则。
散叶
作者:暂无 来源:文史参考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包公  群牧  至和元年  钱锺书  顶头上司  包拯  牡丹花  宋仁宗 
描述:了几杯。当包公敬到王安石面前时,无论他好说歹说,劝了半天,王安石硬是一口不喝,弄得包公几乎下不来台。司马光把这事记录在自己的文章中,对王安石的倔头倔脑大发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