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64)
报纸(74)
学位论文(27)
图书(13)
会议论文(1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38)
地方文献 (25)
宗教集要 (12)
才乡教育 (7)
文化溯源 (3)
地方风物 (3)
红色文化 (2)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60)
2013(54)
2012(65)
2009(49)
2008(55)
2007(49)
2002(21)
1998(21)
1997(21)
1995(36)
按来源分组
家庭医学杂志(3)
四川中医杂志(2)
祝您健康(1)
辽宁中医杂志(1)
河南中医(1)
中医文献杂志(1)
民主(1)
健康世界(1)
江西中医药杂志(1)
国学(1)
王安石禅意三味论
作者:邵维加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禅意三味  追慕禅宗  曲诉禅隐  俱味禅悦 
描述:王安石的往往体现出一种禅的况味和追慕禅宗的本心。由于不凡的经历和秉性,王或以峭拔凌厉的议政表现“在欲行禅”的人生信条,或以隐喻曲笔表现其难言的归隐之心。晚年写下的流丽清新、洁美如画的归居小诗,才
无定解”臆断
作者:张宿宗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无定  定解  《诗经》学  方玉润  周亮工  卷耳  旧体诗  “色”  语言  《伐檀》 
描述:所谓“无定解”,意思是说:对于的解释不会有一致的定论。“无定解”的语意,初见于清代人方玉润语。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的“前言”中引述了他的话:“例如《伐檀》篇,尽管‘二千余年纷纷无定解’(方玉
李义山的思想内容
作者:顾易生  来源:复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195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政治倾向  思想内容  衣服  典故  黄金  杜甫  白敏中  义山  概括义 
描述:,当然不足齿数;而像王安石那样称它为"虽老杜无以过",不能说不是独到的见解,但仍把它限于杜甫的"樊离"之内(蔡宽夫诗话),也未能指出和概括义山的特色;一些穿凿附会的笺释考证家,更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外衣.
苏东坡乱改咏菊
作者:观察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菊花  《警世通言》  落黄  秋霜  书桌  王安石  黄花  西风  地铺 
描述:《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到王安石家里去,看到书桌上有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认为这两句诗都是乱道。因为黄花(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最能
词曲语辞续拾
作者:王锳  来源: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词曲语辞汇释》  中华书局  《汉语大词典》  陆九渊  元散曲  无名氏  “去”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社会科学版  明杂剧 
描述:意言年年一定得来,不如不归去。《盛明杂剧》二集叶宪祖《团花凤》剧一折;“难得舅母好意,把这桩好事作成了我,一个如
创作“暗合”现象论析
作者:栾英良  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史  现象论  古人  根本原因  王昌龄  马利坦  意象  苏轼  王安石  司空曙 
描述:文章就中外诗歌史上存在的“暗合”现象予以论析,考察了古人对这一现象所持的不同态度,分析了“暗合”现象的优劣短长,揭示了造成“暗合”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苏轼错改菊花
作者:江南  来源:中国花卉盆景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菊花  遍地金  宋代  宰相  文豪  花瓣  西风  书桌 
描述: 有一天,宋代大文豪苏轼到宰相王安石家中作客,正赶上王安石有急事出了门,只见他的书桌上摆着一首没写完的两句诗:
评王安石爱国主义的政治
作者:姚永森 吴家荣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评王安石爱国主义的政治
简论剧与的美学关系
作者:王东局  来源:美学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剧作家  情感  亚里斯多德  戏剧创作  汤显祖  戏剧艺术  戏剧作品  美学  形象  古希腊 
描述:简论剧与的美学关系
满园春色关不住——咏春拾趣
作者:叶春茂  来源:海内与海外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咏春  晚唐诗人  字里行间  北宋政治  欧阳修  王安石  亭台楼阁  变化无穷  自然景象  唐王朝 
描述:。”(杜甫),“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张栻)。春日春风,春山春水,春草春花,多么温润,多么清新,多么悦目。人们笔下的春景,之所以和大自然一样,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奥妙之一就是他们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