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7913)
报纸
(875)
图书
(174)
学位论文
(171)
会议论文
(4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005)
地方文献
(138)
宗教集要
(14)
红色文化
(9)
文化溯源
(6)
地方风物
(4)
才乡教育
(3)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3
(474)
2011
(559)
2010
(542)
2005
(278)
2002
(252)
1999
(249)
1997
(227)
1992
(114)
1987
(152)
1984
(115)
按来源分组
古典文学知识
(56)
中文自修
(17)
江苏地方志
(8)
文艺理论研究
(5)
学海
(2)
中国医疗保险
(1)
山西教育(初中版)
(1)
中国地方志
(1)
桂海春秋
(1)
京山县史志通讯
(1)
相关搜索词
王安石
博闻强记
序言
王韶
历史沧桑
基本观点
力量
城镇职工
古典诗歌
下句
公安派
唐宋古文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周礼
地理志
八面锋
境界
祁彪佳
吕不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名录
吕夷简
专业
杨注
古典散文
《乌江亭》
《题齐安驿》
古代文学
三皈依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读旧志给王安石说几句话——整理旧志随笔之三】搜索到相关结果
9180
条
王安石
知变行新法 司马光法祖复旧规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司马光
法家思想
大地主阶级
北宋王朝
土地兼并
劳动人民
小地主
儒家
高度集中
描述:
地主的利益也受到威胁。土地高度集中和残酷的封建剥削正在成正比例地向前恶性发展着,加
吏治改革的妥协性是
王安石
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
任奇正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吏治改革
变法派
大地主
官僚机构
社会危机
农民起义
商人
妥协
官吏
描述:
,以维护加强封建统治、镇压农民起义为出发点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由于变法没有广泛的社
由远而近,后发制人 :
王安石
《上时政疏》浅析
作者:
方少云
来源:
应用写作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散文评论
上时政疏
浅析
描述:
由远而近,后发制人 :
王安石
《上时政疏》浅析
西昆体与欧王苏黄:[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
作者:
张明华
来源: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
文学研究
中国
宋代
西昆体
描述:
西昆体与欧王苏黄:[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
从庆历新政和
王安石
变法看韩琦
作者:
郭文佳
彭学宝
来源:
殷都学刊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韩琦
庆历新政
王安石
变法
描述:
韩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面对北宋早期的种种社会问题,他积极参加了庆历新政的变法革新,但后来因
王安石
变法的具体措施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同
王安石
的改革设想不同因而,他又强烈地反对这一变法。
试论对
王安石
变法的评价问题:与蒋英杰同志商榷
作者:
顾文栋
来源:
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变法思想
评价问题
大地主
工商业
抑兼并
封建皇权
初步探讨
历史作用
北宋初期
描述:
此,我们谨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与作者商榷。并就变法失败的原因,作一初步探讨。
教育兴则社稷兴:《
王安石
教育思想研究》评介
作者:
徐佩印
来源:
博览群书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教育兴则社稷兴:《
王安石
教育思想研究》评介
王安石
诗论与文论之异同──兼论北宋中叶文艺思潮的演变
作者:
张智华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
文艺思潮
北宋中叶
欧阳修
诗歌创作
文论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梅尧臣
诗论
诗歌理论
描述:
王安石
诗论与文论之异同──兼论北宋中叶文艺思潮的演变张智华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
王安石
的文学观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且大多喜欢引用
王安石
《上人书》中“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王安石
青苗法与免役法再评价
作者:
傅允生
来源:
中国经济史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青苗法
免役法
制度缺陷
制度创新
描述:
,体现了赋役制度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积极作用与历史意义值得肯定。
王安石
为什么选用“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新解
作者:
张嘉谚
来源: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气
情象
语境
语感
描述:
的语言传承、语言传达、读者接受等角度,对
王安石
这一诗性创造作了新的阐释。
首页
上一页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