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古代鄞县首官的民生实践
作者:包柱红  来源:宁波通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善人民生活  中国传统社会  主要表现  三个方面  王安石  知县  儒家传统  先富后教  实践  政治理念 
描述:"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在古代,县官的政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教育、公平诉讼。按照儒家传统的"先富后教"的政治理念,这三者中尤以改善人民生活最为重要,也就是今天所说
笔记:古代作家传记史料的宝藏
作者:祝鼎民  来源:励耘学刊(文学卷)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古代作家  笔记  史传  人物传记  司马光  史料  世说新语  记载  生平事迹 
描述:知人论世,是研究古代作家的至理名言。知人之一,就要研究作家的生平事迹,就离不开传记。传记,主要有史传和散传(包括行状、碑志等),但它们一般只介绍人物的主干,甚至有些只可看成为宦海升沉录,内容单调,许多生动的事迹因为被认为是次要而忽略不书。我们要
严复致吴彦复书札
作者:程道德 佟鸿举  来源:收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严复  王安石  书札  京师大学堂  贾谊  自然科学  谢安  戊戌变法  书法  手札 
描述:译局总办、复旦公学校长、京师大学堂总监督。1912年5月
不是为只虱子求情
作者:余显斌  来源:中学生百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皇帝  中书舍人  宋神宗  宰相  胡须  原因  宋人笔记  大臣  古代文人 
描述:这是宋人笔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王安石不修边幅,所以,个人卫生就不太好,衣缝中于是就寄养了些小动物,跳蚤啊虱子啊什么的:好在,这是古代文人的风雅之事,也无人大惊小怪。否则,就不会有个成语叫"扪虱而谈
北宋骈文散化历程
作者:蔡业共  来源:飞天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骈文  欧阳修  古文运动  北宋  苏轼  西昆体  古文家  晚唐五代  王安石  韩愈 
描述:"。宋初骈文呈浮
甬城后花园 旅游特色镇: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东钱湖镇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通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钱湖  旅游特色  宁波市  浙江省  历史悠久  王安石  春秋时期  森林城  卫生镇  淡水湖 
描述:县县令陆南金率人筑堤围堰为初,北宋王安石等名臣整治在后,至
花卉慢生活(二) 平凡花儿的美好
作者:郭少静  来源:园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石竹  花卉  王安石  多年生草本  五彩缤纷  竹篾  宋代  插花  耐寒  器皿 
描述:,整个花卉呈月牙型,既解决了敞口器皿不易插花的问题,又构筑出不同的花卉空间。
首届“中华杯”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大赛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小学生  知识大赛  王安石  教育实践研究  错误  中华书局  活页文选  老师  聊斋志异 
描述:主办单位:中华书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总课题组为了全面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增加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积淀,并更好地推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中华书局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联合主办首届"中华杯"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大赛。
说说诗家语
作者:薛近芳  来源:东坡赤壁诗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言系统  语言艺术  王安石  口语  高尔基  独特性  用语  形象化  文学语言  要素 
描述:有人说,写诗就是写语言。这话很对,因为诗是语言艺术,语言是诗的载体。"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高尔基)。不过,诗的语言并不等同于口语或其它体载的艺术用语,她有着自己表述的独特性,为此,王安石很有见地
可观,一种不可预设的美丽
作者:陈英玮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预设  考场作文  《伤仲永》  王安石  初中生  习作  文章  文理 
描述:、程式化、无厘头……的文章。 究其因不是学生的生活素材少,没有什么可写,而是有很多材料,看了很多书不知道拿起来用;不是语言贫乏,没个性,而是很想有表达,却无法清楚畅达地说出心里的话;不是学生冷漠无情,没有真心实意的感受,而是众多的禁区过高的要求限制了写作的自由,成就了“一凑、二抄、三编”的气候。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了尝试:重视文本,有效地利用文本资源,在课堂上多练笔,以创造出“可观”(即值得一看)的文章,收获不可预设的美丽。 一.把握“触发”,检索信息,发现素材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觉得与平日所谈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这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作品《文心》中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