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
作者:郭慧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浪漫主义特色 浪漫主义特色 精神追求 精神追求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抒情色彩 抒情色彩
-
描述: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奠定了我国戏曲创作浪漫主义的基石。本文试从精神理想追求、艺术构思方法、抒情色彩等方面,谈谈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
-
浅论审美体验的特征
-
作者:李永刚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体验 审美对象 联想和想象 审美活动 探求性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审美实践 《牡丹亭》 情感体验 审美感受
-
描述:浅论审美体验的特征
-
浅论中国戏曲的影响及改革
-
作者:陈果卿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剧团 现代戏 剧本 三笑 牡丹亭 优秀作品 窦娥冤 姻缘 西厢记
-
描述:一、戏曲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中国戏曲是古代文化的结晶,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究其原因,除具有人民性与政治性之外还有更重要原因,那就是:产生过《窦娥冤》、《赵氏孤儿》这样的“世界性大悲剧”。我们的古典戏曲,如
-
浅论李觏的人才观
-
作者:陈志云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李觏 人才观 时代意义 借鉴
-
描述:直至今日,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是我国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制度的宝贵借鉴。
-
浅论李觏的人才观
-
作者:陈志云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人才观 人才观 时代意义 时代意义 借鉴 借鉴
-
描述:明的时代意义 ,直至今日 ,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是我国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制度的宝贵借鉴。
-
浅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
-
作者:吴惠娟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禅宗 宋诗 知识分子 以禅入诗 王安石 宋代文人 宋人 苏轼 世俗化 黄庭坚
-
描述:满禅意玄思的理性王国。万万纷纷祗偶然,老来容易得新年。柘冈西路花如雪,回首春风最可怜.——王安石《柘冈》得丧荣枯事,悠悠过耳风。此身犹是幻,何物不为空.酒圣心常醉,诗穷语更工。小轩搔首坐,斜日满窗红。——任伯雨《独坐》无端流落迫残年,三十南山访老禅。未契安心了难觅,不如同世且随缘。频移竹几负寒日,旋拾松稍炊晚烟。珍重孤云出山去,东西南北一青天。——张元干《别绶老》这些诗都以筋骨思理见长,充满了禅意玄思。在诗人的咏叹中,流露出一种共同的人生空漠之感,一种共同的时代感伤。这些就是前人所说的“以禅入诗”的境界.论者往往从师承关系、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与理学的关系及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研究宋诗,而忽视了禅家对宋诗的影响。本文就想以此为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借以就正于研究宋诗的老前辈.
-
浅论元丰改制
-
作者:王纪风 梅训安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神宗时期 王安石变法 宋太宗 宋王朝 官僚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省 整顿吏治 地主阶级 尚书省
-
描述:现象初见端倪的时候,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制止这种现象。宋太宗时,王元之就上疏云:“臣旧知苏州长洲县,自钱氏纳土以来,朝廷命官,七年无县尉,使主簿兼领之,未尝阙事。三年增置尉,未尝立一功。以臣详之,天下大
-
浅论李覯的军事思想
-
作者:曾鹤鸣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军事思想 文集 屯田 《战争论》 北宋王朝 军队 可耕 克劳塞维茨 县令
-
描述:卒于家。 李觏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思想冢,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有为言之”的著作,而其出发点在“愤吊世故,警宪邦国。”著作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军事、教育、文学诸方面。今存的《直讲李先生文集》四十卷,基
-
浅论王安石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
作者:黄宜福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改革科举制度 人之道 兴办学校 科举考试 诗赋 范仲淹 士子 九品中正 科举改革
-
描述:更多的真才实学的人才,因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科举制度有其积极意义。这种制度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共计一
-
苏轼词二首浅论
-
作者:梦河纳仁 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者 宋神宗 王安石 苏轼词 风流人物 赤壁之战 周瑜 团聚 消极思想 描写
-
描述:生活方面,丧妻(这时作者妻子王弗死去已经十一年)别子,同时又和亲人不得团聚已经多年。当时,作者的心情是很郁闷的。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