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括的故事
-
作者:金萍 来源:学前教育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梦溪笔谈》 中国科学史 中华民族史 三上义夫 数学史 王安石变法 李约瑟 科学史家 数学家 太行山
-
描述:沈括,是我们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位奇人。日本一位叫三上义夫的数学家说,沈括这样的人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国出了这么一个。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沈括写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
汤显祖的故事
-
作者:张康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浙江遂昌 申时行 太常寺 中进士 大学士 江西 抚州 戏剧 临川
-
描述:汤显祖(公元1550-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我国明朝杰出的戏剧大师。他年少有文名、21岁乡试中举,34岁中进士。他秉性耿直,不附权贵。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时,上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被降职。后来任浙江遂昌知县时,又因不
-
菊花的故事
-
作者:暂无 来源:小学语文教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菊花 背景知识 备课参考 小学 语文 古诗 王安石 《咏菊》
-
描述:知错就改,这是古今中外许多大文豪的美德,苏东坡也不例外。
-
冬天里的春天——读苏轼《冬景》(注)
-
作者:赖汉屏 来源:湖南教育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橙黄 杭州 菊花 绿叶素 宋代 凋零 景色
-
描述:荷尽已无■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湖山有幸,宋代大诗人苏轼曾两度到杭州居住,第一次在1071年。那是因为王安石变法,苏轼等一派人受到排挤,他被迫离开首都开封,外任杭州通判。后来,神宗死了,哲宗即位,守旧派司马光上台
-
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 舞剧《牡丹亭》
-
作者:胡琴心 许鹏 黄惠民 来源:舞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舞蹈 中国舞蹈 舞剧 舞剧 舞蹈诗 舞蹈诗 牡丹亭 牡丹亭 荷花 荷花 比赛 比赛
-
描述: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 舞剧《牡丹亭》
-
尴尬:昆剧改革的新境遇:由改编“牡丹亭”所引起的“高雅”与
-
作者:顾聆森 李彬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作品研究 作品研究 戏剧 戏剧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地方戏曲 地方戏曲 昆剧 昆剧
-
描述:尴尬:昆剧改革的新境遇:由改编“牡丹亭”所引起的“高雅”与
-
至“情”的化身——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
作者:洪艳 来源: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杜丽娘 杜丽娘 至情 至情 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 爱情追求 爱情追求
-
描述:汤显祖在其名剧《牡丹亭》中以遒劲的笔墨塑造出一个生动独特而又丰满的“至情者”的形象———杜丽娘。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在审美领域里把“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激扬到超越传统意识的高度。表现了人类
-
以诠释学视角解读《牡丹亭》不同英译本
-
作者:杜丽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诠释哲学 诠释学 理解的历史性 视角 视域融合 牡丹亭 效果历史 翻译研究
-
描述:,及其对翻译研究的不容忽视的启示和意义,同时结合《牡丹亭》三个英译本,对其文化词语和典故的翻译特色和翻译风格,以及诗歌部分的翻译风格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目的在于利用诠释学视角研究说明由不同译者翻译会
-
精华版《牡丹亭》进剧场前先进课堂
-
作者:王军 来源:音乐周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华版 昆曲学 南京大学 桃花扇 江苏省 青年一代 南京师范大学 观众 讲座
-
描述:11月21日,历时3年打磨的精华版昆 剧《牡丹亭》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所属的江苏 省昆剧院在南京公演。千人规模的会堂几乎 座无虚席,现场观众有90%以上是年轻一代 的大学生群体。这次上演该剧,并未让其陷
-
《牡丹亭》未进剧场先入课堂
-
作者:王军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江苏省 南京大学 华版 桃花扇 昆曲学 昆剧 副总经理 观众 南京师范大学
-
描述:11月21日,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所属的江苏省昆剧院历时3年打磨的精华版昆剧《牡丹亭》在南京公演。$$千人规模的会堂几乎座无虚席,现场观众九成以上是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原来,江苏省演艺集团这次排演该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