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谣俗谱
-
作者:孙郁 来源:书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乡土散文 沈从文 贾平凹 乡土文学 刘绍棠 作家 废名 作品 孙犁 声音
-
描述:民俗学的概念没有确立前,学界对乡间民风习俗的描绘,称之为谣俗。我自己喜欢这样的称呼,可惜它没有延续下来。谣俗这个词,有一点动态的感觉,声音和色彩都有,内在的东西更广,同样形容一种事物,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
一书一原一世界:《白鹿原》出版20周年回眸
-
作者:向岛 来源:延安文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鹿原 陈忠实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刘绍棠 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历史变迁 马尔克斯 作家 出版社
-
描述:版《白鹿原》发行量138万部。
-
欧阳昱《关键词中国》序
-
作者:杨邪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 欧阳 出版发行 小说家 翻译家 语言 作家 诗歌 批评家
-
描述:言的《关键词中国》即将
-
林斤澜何以在反右风暴中“漏网”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外文摘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反右倾 刘绍棠 知识分子 漏网 从维熙 邓友梅 北京市 汪曾棋 小说家 作家
-
描述:林斤澜的名字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或许稍显陌生,但他当年曾和汪曾祺并称"文坛双璧",有着"短篇圣手"的美誉。林斤澜的同辈作家中,和他关系密切的,有数不清的右派:汪曾祺、邓友梅、刘绍棠、从维熙、邵燕祥、王蒙……可林斤澜不是。在那个书面统计55万人被划为"右派"的年代,为什么林斤澜可以"漏网"呢?
-
物为人所用,人不能为物所累:怀念对刘绍棠的一次采访
-
作者:李金河 来源:海内与海外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乡土文学作品 大运河 作家 五十年 荷花淀派 采访 文学奖 代表性 海内外
-
描述:优秀文学奖,其中许多中、短
-
顺其自然,书写梦想
-
作者:韩星鹭 来源:同学少年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少年 王安石 书写 写作能力 同学 好书 脱颖而出 作家 名字
-
描述: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王俊康老师。他用好书做奖品,奖励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那时候的我对文学没有什么概念,只是凭借争强好胜的天性和一点儿孩子气的虚荣,为了领到奖品而努力。后来陆续读
-
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评奖揭晓 《寻梦牡丹亭》获一等奖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由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写作中心、北京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每年一届的“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最近评奖结束,我市知名作家陈平继去年散文《五敛子》获一等奖后,散文《寻梦牡丹亭
-
今天起,一连3晚,由著名美籍作家白先勇倾力打造、美到“让人
-
作者:陈伟民 来源:浙江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七年一梦间。
这段姹紫嫣红的爱情传奇,青年昆剧演员俞玖林和沈丰英已经演了近两百场。在西子湖畔的第199场,同时也是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封箱前的暖身场,因而备受瞩目。
回首望望“牡丹”初放之时。
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大获成功。同年11月,该剧首套中英文VCD、DVD由浙
-
中国情结与女性故事: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访谈
-
作者:卢俊 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美国华裔 小说创作 曾祖父 中国文化 故事 牡丹亭 小说作家 雪花 作品 洛杉矶
-
描述:电影《雪花和秘扇》在中国的热映使同名小说作家邝丽莎逐渐进入国内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界的视野。1995年至今,邝丽莎一共出版了8部小说:在《在金山上》(1995)是其第一部也是备受赞誉的作品,取材于
-
(雕刻時光)為何中國作家未獲諾貝爾文學奬
-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為何中國作家未獲諾貝爾文學奬?
——與舒乙談藝
諾貝爾文學奬已有百年歷史,中國本土作家至今只有提名。高行健的入圍有很大的爭執,高行健能進入優秀作家行列,但並不是最好的,拔了尖的。一九六八年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