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则言非,是则言是的实事求是精神
-
作者:黄仁国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事求是精神 马克思主义 历史研究 历史学家 刘大年 印象
-
描述:《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下)二册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06年9月出版。《书信选》反映大年先生的学术精神以及他和史界学人的交往。本刊发表五则来稿,表达我们对大年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
秦郎笔下饶姿态 底事轻訾“女郎诗”——评秦观诗
-
作者:杨世明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重要地位 北宋 女郎诗 唐人 秦观诗 元好问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金代
-
描述:要应研究他的词,但其他方面似亦不可略而不论。特别是他的诗并非毫无可取,但自元好问讥评以来,人多以“女郎诗”目之,无形中对他的诗抱完全否定态度,这种
-
士论与道理: 试由宋代士人政治之发展解释理学的兴起脉络
-
作者:林汉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士人政治 士论 王安石 欧阳修 司马光 朱熹 北宋政治
-
描述:,並試著依此假設而去理解萬事萬物在世界上各自不同的存在方式並賦與其整體一種意義。如此一來政教合一的理想人間秩序在理論上的完備便跨出了一大步。理學並不一定是最後或者最好的答案,但它確實試著為至少有宋一代
-
阿云案与北宋慎刑重刑之争
-
作者:黄开军 来源:无线音乐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阿云案 慎刑重刑之争 罪疑惟轻 王安石 司马光
-
描述:与慎刑主义矛盾冲突的一个缩影,而从法律、天理、人情诸方面考虑,真理无疑都在慎刑派手中.
-
君子之争
-
作者:暂无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君子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政治观点 王安石 变法
-
描述:为什么要这样做7司马光在政治上的理解比王安石要深刻得多,在为变法问题斗得死去活来之后,司马光留下了这样的见解,基本可以概括他对王安石一生的看法:“介甫无它,唯执拗耳。”王安石在痛恨司马光之余由衷地说
-
王家上天,司马入地
-
作者:马军 来源:知识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 北宋时期 人生轨迹 标志性 辞世
-
描述:话的正是“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司馬光。 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得到了锐意进取的宋神宗的支持。他要强干弱枝,他要振兴朝廷,他要富国强兵。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如农田水利
-
还惠于民
-
作者:徐怀谦 来源:党政干部参考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神宗时期 司马光 王安石 辩论 财富 主张 分配
-
描述:北宋神宗时期,主张变法的王安石与主张守成的司马光围绕财富这个话题展开过一次辩论,辩论的焦点在于国家和人民如何占有和分配财富。《宋史·司马光传》记载
-
都是君子惹的祸
-
作者:易水寒 张译丹 来源:芳草(经典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君子 王安石 司马光 小人 记载 委曲
-
描述:为所欲为,祸害天下,以致民不聊生。假如当初君子们不这么决绝,而是委曲求全,等王安石的锐气发泄完毕。再平心静气地跟他讲道理,对国家的危害或许就要小一些。
-
苏轼
-
作者:暂无 来源:获奖作文选萃(中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不同意见 王安石 司马光 制科 入仕
-
描述:苏轼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
-
秦始皇为什么要杀吕不韦:读《资治通鉴》之三
-
作者:韩毓海 来源:南风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吕不韦 秦始皇 政治制度 王安石 司马光
-
描述:奏始皇正是通过解决吕不韦集团的问题,塑造了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这种抉择的裂度和思考的深度,并不是司马光这样一味与王安石对着干的书生所能体会万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