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三共鸣”,应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
作者:周玉娥  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本  “三  ”共鸣  文化传承 
描述:针对课堂教学偏重感性、愉快、热闹的倾向,笔者提出“三”共鸣的主张。作品、老师、学生情——“三”共鸣,应该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有课堂结构优化的基础。“三”共鸣,有利于
汤显祖唯文学观的逻辑解析
作者:肖鹰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代文学  汤显祖   
描述:神”三个重要命题,对其“唯论”文学观的核心思想作了系统阐释,并在“”、“奇”和“神”三个层面阐述了汤显祖文论观的逻辑结构.
从两相“悦”到两相“隔”:《西厢记》与《牡丹亭》的两个
作者:孙陆军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西厢记  爱情婚姻  崔莺莺  张生  老夫人  情感世界    世俗文化 
描述:《西厢记》与《牡丹亭》是元明时期两大爱情名剧,它们在情感的形态、性质及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本文拟从以上几个层面对两部经典名剧的不同内涵做出分析和比较,并探讨产生这些重大差异的深层原因。
景中见 中见理——晏殊《浣溪沙》浅析
作者:王健龙  来源:阅读与鉴赏(初中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浣溪沙》  晏殊  化虚为实  夕阳  回忆  情感 
描述: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牡丹亭与红楼梦 刘溪论红楼梦
作者:刘梦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红楼梦》研究  文集 
描述:牡丹亭与红楼梦 刘溪论红楼梦
牡丹亭下 游世博园 惊中国
作者:暂无 来源:青年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小姐,咱爱杀你哩!”柳梅这一声清音,穿透了杜丽娘脉脉含情的心灵,更穿透了历史长河的滚滚波涛。一曲《牡丹亭》霎时重拾南宋残梦,如说如诉地讲述着“中国戏曲之母”昆曲六百余年的历史。 园林版昆曲
《牡丹亭》萦汤翁故里
作者:暂无 来源:临川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文/图晚报首席记者游中堂 “牡丹亭上三生路,一往情深逾死生,幸有才人椽作笔,死生挚爱遂鸳盟。”这首前人诗句道出了汤显祖《牡丹亭》的不朽魅力。数百年来,不计其数的读者和观众通过作品、通过舞台走进《牡丹亭》,走进这个瑰丽迷人的爱情传奇故事,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和影响力来说,《牡丹亭》都堪称中国古典戏曲
昆曲《牡丹亭》“圆”国家大剧院
作者:暂无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昆曲《牡丹亭》“圆”国家大剧院
《牡丹亭》中意象的美学分析
作者:姚华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事》  《牡丹事》  意象  意象  象征意蕴  象征意蕴  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  结构功能  结构功能 
描述:"临川四"中的<牡丹亭>是汤显祖"因成戏"的典范之作,其中的意象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艺术成就都达到了意象发展史上的巅峰.本文试图运用美学的方法与视角,对<牡丹亭>中的意象在文本的主题、艺术
大龄男柳梅的丑事
作者:许冬林  来源:各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儒雅 
描述:昆曲舞台上,柳梅的扮相实在是俊逸儒雅,女人爱,男人也爱。但是,翻开《牡丹亭》,总要惊讶,其实他不过就是一果农,兼以读书,常耍无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