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7913)
报纸
(875)
图书
(174)
学位论文
(171)
会议论文
(4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005)
地方文献
(138)
宗教集要
(14)
红色文化
(9)
文化溯源
(6)
地方风物
(4)
才乡教育
(3)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3
(474)
2011
(559)
2010
(542)
2005
(278)
2002
(252)
1999
(249)
1997
(227)
1992
(114)
1987
(152)
1984
(115)
按来源分组
古典文学知识
(56)
中文自修
(17)
江苏地方志
(8)
文艺理论研究
(5)
学海
(2)
中国医疗保险
(1)
山西教育(初中版)
(1)
中国地方志
(1)
桂海春秋
(1)
京山县史志通讯
(1)
相关搜索词
王安石
博闻强记
序言
王韶
历史沧桑
基本观点
力量
城镇职工
古典诗歌
下句
公安派
唐宋古文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周礼
地理志
八面锋
境界
祁彪佳
吕不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名录
吕夷简
专业
杨注
古典散文
《乌江亭》
《题齐安驿》
古代文学
三皈依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读旧志给王安石说几句话——整理旧志随笔之三】搜索到相关结果
9180
条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王安石
性命论思想研究(上)
作者:
丁四新
来源:
思想与文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在现当代中国,
王安石
(1021—1086)一直是学界热议和研讨的重点对象之一。当然,这与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政治长期动荡不安和急剧变革的历史命运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在众多的研究著作中,荆公的性命
王安石
变法中裁汰冗员的改革及启示
作者:
王住伟
来源:
地方财政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裁汰冗员
吏治
机构改革
描述:
行政费用支出和“官民比”近几年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实际这一问题古已有之。北宋时期,内忧外患,冗官繁多,构成了
王安石
变法的基本背景。
王安石
变法中,裁汰冗员也成为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
王安石
变法
褒禅山重走
王安石
的游记路
作者:
李垚
来源:
博物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记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描述:
在历史上,大凡名人去过、又留下诗篇游记的地方,往往都出了名——琅琊山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天姥山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褒禅山,这座
王安石
偶然游历的山脉,也因他留下的《游褒禅山记》,成为无数
从文化角度对
王安石
变法失败之再解析
作者:
王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成败
文化
探析
描述:
王安石
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尽管对其变法,见仁见智。但其勇于兴革的精神,也是令人赞叹。本文即试图从
王安石
个人性格等文化、心理角度予以探析,以望有所触发。
王安石
暮年诗格绚烂归於平淡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立德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诗
王安石
诗
平淡
Sung
poetry
Poetry
of
Wang
An
she
Serene
limpidity平淡
描述:
王安石
暮年诗格绚烂归於平淡论
王安石
巧借名字展胸襟
作者:
周俊杰
来源:
演讲与口才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王安石
巧借名字展胸襟
王安石
、宋高宗对理学的大贡献
作者:
汪圣铎
来源:
衡水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学
宋高宗
《孟子》
考试科目
知名度
官方
描述:
宋朝而言,就有李觏、司马光、苏轼、苏辙等知名度很高的人,对孟子的正宗继承人地位提出过挑战,撰文挑《孟子》的毛病。
王安石
与高僧真净克文
作者:
刘洋
王文华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王安石
与高僧真净克文
王安石
变法:“天变不足畏”背后的权力滥用
作者:
张剑锋
来源: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下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权力滥用
社会历史背景
宋神宗
描述: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北宋神宗年间
王安石
变法时提出的著名的“三不足”口号。几百年以来,这一口号一直被当作是勇往直前、不断革新的精神代表而被人广为传颂。但仔细想来,结合
王安石
变法特定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探微
作者:
裴汝诚
顾宏义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宋代
理财思想
王安石
司马光
描述:
题时的不同对策,并通过史实证明"理财"对于平衡国家财政、国防开支的重要作用。因此,反映在"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问题上的"理财"之争,正体现了
王安石
、司马光之间颇为不同的治国理民思想。
首页
上一页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