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406)
报纸
(24)
学位论文
(24)
图书
(13)
会议论文
(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28)
地方文献
(39)
才乡教育
(4)
宗教集要
(1)
红色文化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
(25)
2013
(21)
2011
(30)
2009
(20)
2008
(28)
2006
(29)
2005
(11)
2004
(9)
2003
(17)
1999
(12)
按来源分组
其它
(37)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佛学研究
(1)
福州师专学报
(1)
皖西学院学报
(1)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1)
石家庄学院学报
(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华文史论丛
(1)
相关搜索词
风格
创作
古籍出版社
诗文
王安石
澳门风情
佛典
创新
书札
四六
价值
北宋
王世贞
古赋
南丰
周礼
诗画融通
诗歌
王安礼
《宋史》
太常寺
历史故事
南派
现实主义
历史人物
汤显祖
古代诗文
戏歌
古今研究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诗文创作】搜索到相关结果
474
条
俗致与雅极:论柳永与晏几道的
创作
风格
作者:
刘丽娜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
晏几道
俗
雅
描述:
柳永与晏几道是北宋词坛上两位相当有影响力的词人,他们词作中所反映反描写的内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却大相径庭。柳永自觉接受市民文化的熏陶,作品中大量运用俗词、俗语,
创作
以慢词为主,而晏
文化巨人 不朽名剧―写在汤显祖
创作
《牡丹亭》410周年纪念
作者:
乐风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川这片古老土地的上空熠熠闪光。
正觉寺住持
创作
《中国和尚之歌》网友热捧
作者:
暂无
来源:
临川晚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正觉寺住持
创作
《中国和尚之歌》网友热捧
论舞蹈形象塑造在舞蹈作品
创作
中的意义:从芭蕾舞剧《牡丹亭》
作者:
周仪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舞蹈形象
舞蹈形象
舞蹈
创作
舞蹈
创作
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
《牡丹亭》为例,对舞蹈形象塑造在舞蹈作品
创作
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和阐释。
当代戏曲
创作
如何实现艺术与市场双赢初探:以昆曲青春版《牡丹
作者:
周黎
来源:
戏剧之家(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戏曲
改革
改革
艺术
艺术
市场
市场
描述:
随着戏曲观众的流失,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戏曲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创新以吸引更多的年青观众群。本文以近年来在上座率及口碑上均取得较好成绩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和黄梅戏《徽州女人》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西楼错梦》欠分明:试从此剧看唐涤生的
创作
困境
作者:
区文凤
来源:
南国红豆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作
困境
演出剧目
剧团
情节
曲词
反封建主题
爱情
主要矛盾
九天玄女
牡丹亭
描述:
外,其后大概只再演出过两场:一场是1959年2月14日在长沙湾道球场演出,这是仙凤鸣剧团在那里演出棚戏中的一场;另一场是仙凤鸣剧团为星岛日报及成报主办的济贫运动的演出,具体演出日期却无法确定。
初中歌曲
创作
入门实验教学初探——为王安石“梅花”一诗谱曲教
作者:
龚婕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比较薄弱,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与研究。”
从《紫箫记》到《紫钗记》:汤显祖
创作
中“情”的演变
作者:
李超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紫箫记》
《紫箫记》
《紫钗记》
《紫钗记》
情
情
怀疑
怀疑
确认
确认
描述:
认为,《紫箫记》反映了“情”与“时间”之冲突,体现了汤显祖对于“时间”的“怀疑”,《紫钗记》则突出了“情”与“社会”的抗衡,体现了汤显祖对于“情”的“确认”,从《紫箫记》到《紫钗记》,展现了汤显祖
创作
中
异曲同调的田园牧歌:汪曾祺与刘绍棠小说
创作
比较
作者:
朱妍妍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汪曾祺
刘绍棠
田园乡土小说
比较研究
描述:
对二人的小说
创作
进行比较研究,并期待从不同方面探讨影响二人
创作
风格形成的因素。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对乡土小说及田园牧歌式乡土小说的发展脉络做了简单的梳理,引出本文所要比较研究的两位
论曾巩的儒学思想和散文
创作
——以与儒家经典的关系为中心
作者:
闫树立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儒学思想
儒学思想
散文
散文
描述:
明儒家经典,论治道必本于正心诚意,论礼乐必本于人之性情,论学必本于务内,论制度必本于三代之法。 在论证过程中,本文首先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入手,以为宋儒(石介、欧阳修、曾巩)回向三代的政治设想和对“道统”的构建,是他们通经学古的深层心理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曾巩儒学思想中两个本质的部分,即“心性论”和“外王论”。所谓“心性论”就是说曾巩沿着思孟以来的思路,将天道的“诚明”延续到人道,进而建立了一个亦能使普通人都能“诚明尽性”的普遍模式。所谓“外王论”就是在“诚明”既成的基础之上,曾巩把《大学》之道发展为“觉民”和“觉斯民”,并以洪范九畴为治国根本大法,以期望“外王”领域的实现。 其次,本文注重具体的文本分析,微观地考察了曾巩散文援引经典之文和敷衍经典之意而成文的特色,认为曾巩是一个“文道合一”的古文作家,并系统地总结出曾巩散文“纡徐曲折,说尽事理”皆依法于经典的特点。最后,又从模拟经典口吻的角度解析了曾巩散文风格由雄肆到温雅的转变。
首页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