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01)
报纸(253)
图书(16)
学位论文(14)
会议论文(1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68)
红色文化 (68)
地方文献 (24)
宗教集要 (16)
地方风物 (13)
才乡教育 (7)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125)
2012(48)
2011(52)
2010(56)
2008(41)
2007(38)
1989(11)
1988(8)
1982(13)
1960(1)
按来源分组
回族研究(3)
北京档案(3)
剧本(3)
文艺理论与批评(2)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
温州人(1)
扬州文学(1)
高校后勤研究(1)
湘潮(1)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
宋代学术史上的荆公新学
作者:吕云飞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公新学  王安石  学术  学术思想  《字说》  “天”  正统思想  《淮南杂说》  运动变化  文集 
描述:宋代学术史上的荆公新学吕云飞荆公新学又称“王氏新学”、“临川学派”、“三经之学”、“熙丰之学”,是北宋中叶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派别或学术群体。它因该学派的领袖和创始人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晚年封号“荆国公
谈《妇人大全良方》的主要学术成就
作者:王光辉 王琦  来源: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妇人大全良方  陈自明  学术成就 
描述:“采摭诸家,提纲挚领,于妇科证治,详悉无遗990《中国医籍考》则评价道:“良方出而阁阅之调,将大备矣”,现就该书的主要学术成就归纳如下。
旴江医家陈自明学术特色探析
作者:李丛  来源:江苏中医药杂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自明  江西  妇人大全良方  外科精要  中医学术发掘 
描述:效.陈自明在医学上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学术成就,这是与其医学学术思想特色分不开的.
著名老中医陈道隆的学术经验
作者:邝安堃 陈梦月 丁学屏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虎加人参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四十年  汗出  杭州市  学术经验  名老中医  辛凉  医案 
描述:从虚、实、寒、热间推求。如26条与63条,同为发汗之后,然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为邪传阳明,津液受伤,予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救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为邪热恋肺,肺气失宣,给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泄卫。
试论龚廷贤在老年医学方面的学术特点
作者:刘福春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龚廷贤  学术特点  老年医学  老年病  寿世保元  老年人  衰老机理  证治  参考价值  饮食卫生 
描述: 龚廷贤(1522~1619年),明代著名医家,字子才,号云林,又号悟真子,有医林状元之称。所著《寿世保元》约成书于公元1615年(明·万历43年)。该书中有专论老年摄养的“老人”论,有探讨衰老机理的“衰老论”,对老年病证治简明实用。先论理,后列方,立
龚廷贤学术成就简述
作者:黄素英  来源:江西中医药杂志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龚廷贤  学术思想 
描述:随被命拜官荣归。”明万历二十一(1593)年,明藩王鲁王朱三畏之张妃,年近50岁,患膨胀危症,“经王府及两京各省诸医诊治进方,屡治无效,病势垂危。龚氏时在大梁,由曹州医官张省吾推荐被聘至
尊重实践应是经济学者的基本学术品格
作者:刘伟  来源:经济研究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尊重实践  理解经济学  学术品格  历史实践  马克思主义学者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经济理论研究  经济改革实践  批判实践  社会责任心 
描述:理追求的彻底性的集中表现。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实践日益深入,不断提出新问题,许多
熙、丰变法后洛学学术趋向的转变
作者:叶平  来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熙丰变法  王安石  程颐  洛学  学术转变 
描述:养比具体的制度和法令更为关键——内圣是外王的必要条件。其后,洛学在学术趋向上更加关注于内圣方面,提倡治心、修养,少谈制度,这与熙丰变法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从李绂著述看其学术取向
作者:杨朝亮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绂  陆子学谱  朱子晚年全论 
描述:陆象山学术正统地位的目的,由此亦可考见李绂学术取向。
论《周官新羲》与宋代学术之演进
作者:刘成国  来源:国学研究辑刊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演进  荆公新学  《周礼》  紧密结合  思想背景  学术建构  王安石 
描述:《周官新羲》是王安石“荆公新学”的主要著作。它既标志着儒学从汉唐经学向宋学的转变,同时又因其与熙、丰新法的紧密结合而推动了宋代《周礼》学在作者、真伪、训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并作为学术建构的思想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