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429)
期刊文章(4475)
会议论文(78)
学位论文(7)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974)
地方文献 (11)
非遗保护 (3)
地方风物 (3)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5491)
2013(212)
2012(283)
2009(226)
2007(221)
2006(185)
2004(160)
2002(135)
2000(130)
1998(107)
按来源分组
法制日报(31)
海峡导报(17)
政府法制(7)
法律与生活(5)
记者摇篮(5)
宁夏教育(5)
科技致富向导(2)
新闻窗(2)
农村天地(1)
公民与法(1)
“胡吴会”就两岸同属一中形成清晰认知
作者:暂无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胡吴会”就两岸同属一中形成清晰认知
模糊其辞清晰:谈新闻语言的“活化”
作者:胡仁钧  来源:新闻前哨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模糊语言  新闻语言  新闻写作  语言表达  新闻事实  新闻宣传效果  月全食  辩证的统一  王安石  天气状况 
描述:儿子,叫王元泽。王元泽从小聪明伶俐,反映机敏。有一次,一个客人故意将一头鹿和一头獐同放在一个笼子里,有意问王元泽:笼子里哪个是鹿?哪个是獐?因为鹿与獐的外貌极相似,当时王元泽根本无法辨别哪是鹿哪是獐,但他又不甘心以回答不知道作罢。思考了一会回答客人:“那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客人一听,感到无可挑剔,连声称赞王元泽太聪明了。 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能收到奇妙的效果,反映出一种说辩理智。也可以想象,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上也是大有可为的。
农工民主党社会服务部经济科技法律处处长张铭彩一行对大方县乡
作者:暂无 来源:毕节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农工民主党社会服务部经济科技法律处处长张铭彩一行对大方县乡
政协委员热议“许霆案”认为,法律应与时俱进作必要的修改
作者:鲁钇山 王晓云 尹安学 傅汉荣 廖怀凌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政协委员热议“许霆案”认为,法律应与时俱进作必要的修改
华商会宣布与律师楼合作 为华裔大学生提供法律实习机会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华商会宣布与律师楼合作 为华裔大学生提供法律实习机会
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出版 再现中国法律先辈风采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出版 再现中国法律先辈风采
在任何社会人民都是法律的主人吗?——与刘绍含同志商榷
作者:子强  来源:法学杂志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术争鸣  反批评  不同意见  人民主权  剥削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主义法律  人民性  人民群众  社会人 
描述:的、充分说理的方法”,展开正常的学术争鸣,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文学法理,咸精其能”(上):试论两宋士大夫的法律素养
作者:陈景良  来源: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士大夫  王安石  法律素养  司马光  苏轼  自首  法律条文  宋代  谋杀  杀伤罪 
描述:法律加以调整,同时也促进了士大夫法律意识的转变及法律素养的提高。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士大夫的法律素养,结论是:宋代士大夫对法律的重视和对律义的通晓是当时时代的一种风尚,并由此推动了宋代法律文化的发展。
中国法律变迁的传统及文化动因:从当代收容遣送制度立废启论
作者:陈晓枫  来源:法律文化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收容遣送工作  法律变迁  流浪乞讨人员  制度变迁  思维方式  孙志刚  文化动因  王安石变法  问题研究  文化研究 
描述:的现象,在中国立法史上似为仅有。而以此案为契机,中国的户籍登
再论“横的法”:对先秦法律文化的再探讨:对杨师群先生的答复
作者:武树臣  来源: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法律文化  再探讨  先秦  法定证据制度  周礼  再论  法律评论  奴隶  易经  研究方法 
描述:本文是对杨师群先生《评横的法:对商周法律文化的思考》(详见《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春季号,即本刊本期)一文的回应,逐一回答并辨析了杨文的批评,对先秦法律文化进行了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