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374)
报纸(672)
学位论文(170)
图书(142)
会议论文(3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326)
地方文献 (26)
地方风物 (21)
宗教集要 (13)
文化溯源 (3)
非遗保护 (2)
才乡教育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397)
2012(505)
2011(509)
2010(504)
2009(451)
2008(386)
2005(253)
2002(220)
2001(220)
1979(40)
按来源分组
政府法制(16)
知识窗(12)
江苏政协(7)
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版)(6)
国学杂志(5)
牡丹(5)
中华活页文选(初三版)(4)
阅读与鉴赏(1)
中国医疗保险(1)
新作文(金牌读写高中生适读)(1)
韩文畦先生及其书法艺术
作者:杨代欣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艺术  书法家  王安石  内江    四川  品格  张大千  学者型  学识 
描述:一韩文畦,字孟钧,1895年生于资中,4岁迁内江。其父韩仲勤为中医,膝下有兄妹4人,其为长,幼年体弱多病。1910年,韩文畦先生就学于内江蚕桑讲习所,与廖划平、李促权、钟白勋结为兄弟,崇尚康梁,主张君主
凝云抱峰 行思万里 庄小尖及其艺术
作者:孙晓枫  来源:潮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尖  王安石  水墨艺术  中国山水画  隐逸心态  笔墨语言  八大山人  文人画  山水画家  入世 
描述:经充分的表明了一种对
让学生的作文因语言精彩而熠熠生辉
作者:许小波  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言个性化  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  引导学生  文章  王安石  精彩  形象  表情达意  词语 
描述:批改学生作文时,我们经常会被一些新鲜、灵动的语言所打动。有时候,一篇作文就因为一个准确、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而生动起来,就像王安石因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而使这首诗成为杰作
锻造一种财会精神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总会计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族精神  锻造  精神生命  哲学范畴  王安石  财会  物质世界  会计行业  精气神  会计文化 
描述: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清风深处访浯溪
作者:许小轩 柯建中  来源:江西画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氏族  东乡县  王安石    老屋  明朝  家族  族谱  明代  科举 
描述:百年过去之后,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这个家族昔日的尊荣,可以感受到
解放思想得先让人说话
作者:暂无 来源:大连干部学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解放思想  说话  中国历史  产品销售  王安石  张居正  康有为  孙中山 
描述:中国历史上,解放思想的人多的是,但解放思想都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让人说话!卫鞅也好,王安石也好,张居正也好。康有为也好,孙中山也好,都是当时解放思想的先驱,同时也是说话声音最大的人,代表着社会最
花儿在不同的季节开放
作者:俞敏洪  来源:意林文汇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花儿  季节  开放  期待  人生  王安石  生命  腊梅花  桃花  鲜花 
描述:会失去多少美好的诗意啊。设想梅花和桃花去凑热闹,一起开在春天,王安石还能写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么有风骨的诗吗?我们徜徉在春天的鲜花丛中自
手提天下往蓬莱:读王令《暑旱苦热》
作者:陶文鹏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蓬莱  江苏扬州  李贺  浪漫主义色彩  多表达  王安石  昆仑  远大抱负  社会弊端  积雪 
描述:多表达远大抱负和对现实的愤懑,揭露社会弊端的笔锋犀利而深刻。其诗激情洋溢,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气象阔大,风格雄健峭拔,富于积极浪漫主义色彩,故被称为"宋代的李贺"。
第二十二讲 宽容、豁达和坚守
作者:黄玉峰  来源:当代学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王安石  宽容  人之道  观音菩萨  报复  观世音  寺庙  伤害  性格 
描述:害人者,自己遭毒毙。意思是,如果别人诅咒你,你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结果是诅咒你的人反而遭殃。苏东坡觉得,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于是他把后面两句改为"念彼观音力,两家都没事"。意思是,即使你害我,我也不报复,只希
中国古代文道观流变
作者:艾琳梅  来源:芒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文以明道  韩愈  载道  柳宗元  文学  王安石  士志于道  儒家道统  仁以为己任 
描述: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学者就不断探讨"文"与"道"的关系,并把"道"置于突出的地位。从孔子开始,"道"就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说"士志于道"[1]55,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