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46)
报纸(18)
图书(13)
学位论文(9)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68)
地方文献 (8)
宗教集要 (5)
地方风物 (4)
才乡教育 (3)
按年份分组
2013(23)
2010(22)
2009(23)
2008(31)
2007(28)
2005(17)
2004(11)
2003(14)
2001(17)
1996(22)
按来源分组
宋代文化研究(59)
河北学刊(7)
文学遗产(6)
史学月刊(3)
四川图书馆学报(1)
教育家(1)
史学集刊(1)
作文大王(1)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
现代领导(1)
晏殊的诗学思想及其影响
作者:王德明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诗学思想  诗歌  诗话  歌诗  词人  北宋  政治家  宋代  实用价值 
描述:晏殊的诗学思想及其影响
烟花与爆竹的风俗
作者:龙吟  来源:当代学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烟花爆竹  风俗  王安石  烟火  火药  制作技术  描写  春节  宋代  唐代 
描述:爆竹来表达辞旧迎新、岁岁平安的祥和心情。下面我们就谈一谈燃放烟花爆竹的风俗。
红红火火过大年
作者:蔡荣章  来源:浙江人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春节  中国传统  民族情感  文化因子  大年  宋代  爆竹  骨髓  酿造 
描述:宋代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过长年酿造的淳厚的味。春节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一种融入
落第诗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世界(初中)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举考试  落第诗  幸灾乐祸  打油诗  宋代  曾巩  参加  燕子  秀才 
描述:宋代曾巩、曾晔兄弟,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榜上无名,落第回乡。当时一些幸灾乐祸的人编了四句打油诗嘲笑他们。
与醉翁亭对称的醒心亭
作者:吴新雷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醉翁亭记  曾巩  唐宋八大家  滁州  宋代  散文  史书记载  宋仁宗  乐之 
描述:大家都知道宋代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与《丰乐亭记》,而且百读不厌,但却忽略了与《醉翁亭记》相互映发的对应名篇《醒心亭记》。所以本文要特加推介,表而出之。据史书记载,欧阳修在宋仁宗庆历五年
苏轼与王安石变法
作者:夏露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反变法派  反对派  宋代  熙宁变法  积贫积弱  农田水利  实际行动 
描述:动,苏轼则稳妥求全,深思熟虑,拾遗补缺,功自不可磨灭。他们是宋代积弊的清扫者,同时又是宋代腐朽政治的牺牲品,政治上的悲剧的性质是相同的。苏轼既不是变法的反对派,也不是忽左忽右的动摇派,而是一个较为
两宋户籍制度问题
作者:穆朝庆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户籍制度  宋代  女口  宋会要辑稿  户口数  赋役制度  人口数  两宋  统计  王应麟 
描述:文化等方面活动的基础。然而,迄今为止,在宋史研究领域中存在着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宋代户籍中是否不计女口?当时户部统计的人口数是否全部人口数?解决这一悬案,将有助于对整个宋史的研究。本文试作探讨
台湾国际宋史研讨会述略
作者:程兆奇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研讨会  中国文化  大学教授  宋史  宋代  王安石  台湾研究  大陆学者  会议  论文 
描述:海峡两岸隔碍之深,国内学者即使在今天也未必能知其会之大概,而同行的所为一定又为同行所关心,所以还是将此会情况转述给国内同行。
中国古代的信用和信用机构(下)
作者:叶世昌  来源:河南财经学院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信用机构  信用放款  高利贷资本  青苗法  货币兑换  王安石  京债  宋代  利息  商人 
描述:年)即规定“凡假贷岁久,惟子本相侔而止”。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又颁发圣旨:“债负止还一本一利,虽有倒换交契,并不准使,并不得将久债人等强行扯曳
壮族蜂鼓的沿革、形式、特色和发展
作者:韦土良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壮族舞蹈  特色  莫一大王  伴奏乐器  壮族人  发展  形式  周礼  瑶族  宋代 
描述:蜂鼓的源流沿革蜂鼓,为壮族的一种古老击乐,一般长约60厘米,两端敞口,状如喇叭;陶腔皮膜,以绳绷紧,中间细长,酷似蜂腰,故名。究其源可上溯至《周礼》所记的“土鼓”,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