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71)
报纸(136)
学位论文(13)
会议论文(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56)
地方文献 (137)
非遗保护 (15)
宗教集要 (11)
地方风物 (4)
才乡教育 (3)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70)
2013(35)
2011(56)
2010(43)
2009(42)
2008(36)
2006(31)
2000(16)
1994(11)
1988(5)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5)
葫芦岛日报(2)
镇江日报(2)
中国建材(2)
视野(1)
好家长(1)
老年人(1)
广西日报(1)
现代班组(1)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
从《温公易说》司马光的政治历史观
作者:李叔毅 龚佩琏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易说》  《易》学  历史观  圣人  苏拭  程颐  王安石变法  光日  修心 
描述:史观,他借历史宣扬封建礼教,把“孝慈仁义、忠信礼乐”等封建道德作为百世不易之“道”,他的一生堪称封建伦理、政治的典范。
个体生命的勃兴与超越——由《聊斋》蒲松龄的个体生命意识
作者:张莉莉  来源:蒲松龄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蒲松龄  个体生命  《聊斋》  知己之情  鲁公女  生命活力  孙子楚  《文心雕龙·知音》  主体价值  汤显祖 
描述:个体生命的勃兴与超越——由《聊斋》蒲松龄的个体生命意识
王安石咏史诗探微──从观念的冲突变法的失败
作者:冉启斌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咏史诗  王安石变法  理性意识  科举考试  传统文化心理  汉文帝  管理方式  现代经济  中华书局 
描述:王安石咏史诗探微──从观念的冲突变法的失败
纵向看有进步 横向要跑步——访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
作者:欣嘉  来源:中国民族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凉山州  州长  基本路线  实事求是  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  中央民族学院  跑步  盐源县  彝族自治州 
描述:政治系.先后在木里县、盐源县任过教师、校长、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
从二程对王安石的批判理学的政治倾向
作者:李之鑑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易》  政治倾向  理学  “理”本论  程颐  人臣  认识论  人之道  唯心主义 
描述:王安石关于“理”与“物”本质关系的论点。
“女鬼”与“鬼诗”——从《聊斋》十七世纪中国文学中对“阴
作者:蔡九迪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  中国文学  十七世纪  《牡丹亭》  人格化  鬼诗  蒲松龄  女鬼形象  “鬼气”  汤显祖 
描述:于女鬼及与当时文化、思想潮流的关系。 女鬼形象在十七世纪文学中的特殊地位与当时社会上对美貌才女之死的强烈兴趣有着直接关系。这种兴趣在汤显祖的《牡丹亭》(1598年)里得到了最集中的反映。《牡丹亭》
从词语意象晏几道词的苦情世界
作者:王慧刚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小山词》  词语意象  苦情 
描述:晏几道是北宋著名的小令词人,他的《小山词》情感真挚,感人腑肺,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作为一位“古之伤心人”,他的词中有很深的“悲苦”情结,通读其词,可以发现一组组的感伤词语和意象。文章中选取了《小山词》中几组重复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意象,从这些词语意象的分析来看晏几道是如何在词中构筑自己的苦情世界。
凤兮凤兮何去来——从《论语》孔子的仕隐情结
作者:孟庆茹  来源: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仕隐情结    周礼  仁政 
描述:《论语》记载了孔子对隐逸问题的深刻思考。孔子的基本仕隐观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救世精神及仁政理想又使孔子突破其仕隐观的束缚,积极求仕。最后,孔子在理想成空的情况下怀道归隐。使孔子实现从仕到隐这一人生转折的是中庸思想,仕隐情结伴随孔子的一生。
汉字文化具象——从甲文、金文古代的田猎
作者:孙雍长  来源: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字文化  《说文》  生态环境  闻一多  甲骨文  《周礼·地官》  鸟媒  初文  “毕”  “单” 
描述:种情况;另一方面,对某些过去不识的甲、金文,提出了自己的考释性意见.
从稼轩词朱陆治学之异
作者:钟锦  来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辛弃疾    道德  朱熹  陆九渊 
描述:稼轩词中所显出之道德价值,正由其自身对道德问题之相应。故稼轩对待朱熹与陆九渊,乃能了然二 人之治学差异,且于其词中自然流露其对二人学养、感情之不同态度。本文即从稼轩词中分析此种差异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