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78)
报纸(669)
学位论文(18)
会议论文(16)
图书(1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60)
地方文献 (42)
地方风物 (35)
才乡教育 (22)
非遗保护 (20)
宗教集要 (7)
文化溯源 (6)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4(276)
2010(113)
2008(88)
2007(65)
2006(55)
2004(45)
2002(22)
1999(17)
1996(22)
1991(17)
按来源分组
上海教育(3)
中国教育报(2)
素质教育大参考(2)
商场现代化(1)
经济论坛(1)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
社会学家茶座(1)
教师博览(科研版)(1)
河北教育(1)
开封大学学报(1)
“减负”,教育行政应是作为主体
作者:徐鹤春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行政部门  减负  课业负担过重  减轻学生负担  教育部  主体  起跑线  学校  小学  极端行为 
描述: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俨然是一种顽疾。建国六十多年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多次出现在中央的文件里,几代中央领导人对此都有过专门的批示。2004年7月,教育部甚至专门发出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之后,每年的教育部工作要
“释菜”新语
作者:庆年  来源:复旦教育论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开学典礼  新语  《周礼》  季节  新生  学校  家长  校长 
描述:礼,为历史所沿袭。有两首唐诗可窥当时太学开学仪典之盛。其一:“肃肃先师庙,依依胄子群。满庭陈旧礼,开户拜清芬。万舞当华烛,箫韶入翠云。颂歌清晓听,雅吹度风闻。”其二:“太学时观礼,东方晓色分。威仪何棣棣,环飒又纷纷。古乐从空尽,清歌几处闻。六和成远吹,九奏动行云。”何其美哉!何其壮哉!
“家委会”不应是“无根树”
作者:贾宪章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小学管理  科学民主决策  家长委员会  出现频率  学生家长  办学行为  学校  评价 
描述:中只是一棵彻头彻尾的“无根树”。
教师应是社会道德的先行者
作者:李明阳  来源:辽宁教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道德建设  教师  不同角度  师德修养  道德必须  人类文明  强制性  法律  学校  师德建设 
描述:是高尚的,这样才能引领后人。
校本教材不应是“校园装饰”
作者:贾宪章  来源:江西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校本教材开发  校本教材开发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实际需要  实际需要  主教材  主教材  装饰布  装饰布  学校  学校  催化剂  催化剂  特色  特色  使用过程  使用过程  生成过程  生成过程 
描述: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在不同校园焕发出一片生机。学校针对自身特色和师生实际需要编写实用、适用、好用的"自主教材"
应是〔滩簧〕非“汤黄”
作者:谢伯淳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川剧  民国时期  贡献  业余  滩簧  戏剧研究  演唱艺术  改革  唱腔艺术  曲牌 
描述:。特别是现在的一些中青年川剧爱好者,具有一定的乐理知识,又有书籍、录音带等参考,对唱腔艺术的改革就更方便了。如重庆市川剧院三团已故名鼓师侯正明有一个业余学生叫彭明,自幼学
简论王安石的考课法
作者:郭志坤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考课制度  理财  整顿吏治  人事制度  改革  科举制度  官员  农田水利  宋王朝 
描述:作县官
论封建结构的振荡与自救方法的失败
作者:李桂海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统治阶级  自救  振荡  封建化  统治结构  调节  失败  王安石变法  农民起义军  改革 
描述: 封建结构由于自调功能的局限,其内部的矛盾无法得到调节,因而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总要发生周期性的振荡。这种振荡常常是封建结构瓦解的前奏。所以每当振荡发生之后,有远见的封建统治阶级政治家总是惊呼高号,提醒整个统治阶级注意这个危险的信号,
一生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的苏轼
作者:鲁尧贤  来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从实际出发  苏轼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改革  坚持  变法派  免役法  政治思想  青苗法 
描述:不渝,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精神,尤其令人钦佩。
论王安石的人才革新思想
作者:李德明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思想  人才培养  人才使用  人才  品德  修养  改革 
描述:思想理论,在中国人才革新思想史上占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他的人才务时、务实、务用这一除弊条新的核心之说,乃是我国人才理论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份珍贵遗产。一、革人才培育之弊北宋建国之初,学校教育与科举选土基本承袭隋唐五代旧制余风,偏重诗赋章句,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以致“诗赋之士曲尽其巧”,“皆舍大方而趋小道。”庆历新政中,范仲淹首先提出了“教以经济(经世济时)之业,取以经济之才”的救弊之术,提倡“精贡举,为天下举人,先取履行,次取艺业,将以正教化之本、育卿士之才”①。六宗以后,兴学育才和科举取士之风虽有所好转,但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直至熙宁变法,王安石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范仲淹的育才革新和人才制度革新主张,利用自己身居相位的政治条件,不仅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废除旧制,增加太学生名额,补充新型教材,创设《三舍升试法》,考试注重经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