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18)
报纸
(75)
学位论文
(21)
会议论文
(7)
图书
(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82)
地方风物
(29)
红色文化
(7)
地方文献
(5)
才乡教育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3
(17)
2010
(23)
2006
(12)
2005
(14)
2004
(10)
2002
(6)
1999
(6)
1998
(8)
1994
(4)
1992
(5)
按来源分组
其它
(30)
抚州师专学报
(5)
语文学刊
(3)
文学遗产
(3)
才智
(1)
领导科学杂志
(1)
阅读与鉴赏(初中版)
(1)
吉林畜牧兽医
(1)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风格
荆公体
含蓄深婉
写景抒情
吕惠卿
创作风格
道统
荆公新学
道德性命
太行山区
参知政事
“荆公新学”
国家理财
太皇太后
太阳
四六文
孔孟
司马光
王安石
北宋
王荆公文集
荆公学派
王安石变法
神宗
关注社会
《淮南杂说》
土特产
发展阶段
周易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荆公体】搜索到相关结果
325
条
王
荆
公
文集笺注 (上册)
作者:
宋
王安石撰
李之亮笺注
来源:
巴蜀书社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王安石
1021
1086
文集
王
荆
公
文集
注释
描述:
王
荆
公
文集笺注 (上册)
王
荆
公
文集笺注 (中册)
作者:
宋
王安石撰
李之亮笺注
来源:
巴蜀书社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王安石
1021
1086
文集
王
荆
公
文集
注释
描述:
王
荆
公
文集笺注 (中册)
荆
公
学派老子思想探微
作者:
刘湘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荆
公
学派
王安石
老子思想
援老入儒
影响
描述:
活动提供了理论和思想依据。 全文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立项依据,回顾学术界相关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
荆
公
学派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具体包括:消极无为的政治
半山忆,最忆
荆
公
王安石
作者:
暂无
来源:
鄞州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对王安石,我怀有十分崇敬的感情。一来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二来去年我来到东钱湖后,知道了王安石对东钱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王安石将自己的爱女永远留在宁波这片土地上。 王安石公园位于东钱湖莫枝湖滨西路。入口处有一座牌坊,横额是“钱湖
"
荆
公
新学"与王安石散文的风格
作者:
马茂军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荆
公
新学
文学观
散文风格
描述:
本文从王安石的思想体系与文学观的关系入手,认为“
荆
公
新学”对王安石的文学观和散文风格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形成文学观的功利性、实用性、附庸性,散文的古奥深遂的艺术风貌和拗折劲健的特点。
关于《王
荆
公
年谱考略》
作者:
宏图
来源:
读书杂志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略
王安石变法
罗思
四人帮
翻案
演变
旧书
出版
海滨
儒法
描述:
鼎的“罗思鼎”的手笔。
治事王
荆
公
张江陵合论
作者:
前人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193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陵
王安石
张居正
神宗
宋明
君子
文物
横流
中朝
山河
描述:
比。小人比而不周。皆是也。此君子小人之相反。若冰■不相容。薰获不同器。
荆
公
晚年耽于佛屠辨
作者:
许怀林
吴小红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退隐
谈佛
用世
关注社会
描述:
机,退隐后的王安石也并非只栖心释梵,而是密切关注社会,因此,晚年的王安石对佛教也是有所去取,以用世为要。
宋代学术史上的
荆
公
新学
作者:
吕云飞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
公
新学
王安石
学术史
学术思想
《字说》
“天”
正统思想
《淮南杂说》
运动变化
文集
描述:
宋代学术史上的
荆
公
新学吕云飞
荆
公
新学又称“王氏新学”、“临川学派”、“三经之学”、“熙丰之学”,是北宋中叶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派别或学术群体。它因该学派的领袖和创始人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晚年封号“
荆
国公
从“王
荆
公
不受馈赠”说起
作者:
邓全施
来源:
领导文萃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朱元璋
减轻农民负担
典故
评论
人参
万历年间
政权
土特产
描述:
王安石这个人,在当朝和后世都被人褒贬不一。这也许是政见不同的缘故吧,他任宰相时为抑制豪强,减轻农民负担而推行新法,司马光一上台就全部否定了。由此也有了对他绝然不同的评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