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70)
报纸(147)
学位论文(19)
图书(14)
会议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50)
地方文献 (146)
非遗保护 (41)
地方风物 (5)
才乡教育 (4)
宗教集要 (4)
文化溯源 (3)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4(101)
2013(38)
2012(62)
2011(55)
2010(57)
2009(30)
2008(36)
2006(18)
2004(8)
1984(7)
按来源分组
其它(25)
戏曲艺术(4)
中国韵文学刊(2)
福建教育:中学版(2)
文艺争鸣(2)
中外食品工业(1)
江苏商业会计(1)
寻根(1)
北方音乐(1)
保定学院学报(1)
艺术生活,李浩的西餐之路
作者:树一  来源:老来乐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艺术生活,李浩的西餐之路
浅析汤显祖戏曲创作的艺术特色
作者:何胜仁  来源:商品与质量(科教与法)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曲创作  创作方法  艺术特色 
描述:汤显祖戏曲创作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戏曲创作方法、精湛的情节组织、构思和戏曲创作的语言。
试论髡残艺术中的桃花源情结
作者:包媛媛  来源:书画艺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桃花源记  隐逸文化  知识分子  艺术家  周亮工  绘画  创作  武陵源  陶渊明  山水画 
描述:们面对髡残的山水画时,很难见到清初众多遗民画家作品中共有的疏简寥落、萧杀孤寂之感,首先是被其闳大壮阔,深邃繁密的构图所震撼!"
两大版本《牡丹亭》一周内同斗艳浙昆经典版《牡丹亭》主打传承
作者:暂无 来源:青年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从本周开始,杭城的演出市场进入了一个小高潮,除了演唱会、话剧不断之外,连最经典的昆曲《牡丹亭》,也一口气要演两个版本。上周白先勇刚带着本月25日即将来杭演出的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来杭推介,昨日,浙江昆剧团也宣布,将于11月20日在杭州剧院上演浙昆经典版《牡丹亭》上本,并派出了李公律、张志红、杨
“活态传承”让昆曲焕发青春 青春版《牡丹亭》演出188场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快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昆剧传习所内实景演出《游园惊梦》,充分结合昆曲园林之美还原出昆曲极雅之风骨 苏州昆剧院供图 为纪念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周年,作为昆曲发源地的职业院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在这十年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培养出沈丰英、俞玖林这样的杰出青年演员,更是在白先勇的策划下编排出艳惊四座的青春版《牡
吟唱天上仙曲 演绎人间真情:记“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之俞玖
作者:颜欢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昆曲  苏州大学  牡丹亭  演出  表演艺术  优秀青年  演员  观众  柳梦梅 
描述:大幕徐开,人声渐隐。一声亮丽的"惊春谁似我?"一个俊秀潇洒的书生从台侧气定神闲缓缓步出,顿时让所有观众为之惊艳。只见他缓板而歌,清声亮彻,四座皆屏息凝神,听者为之魂销。6月1日晚,苏州昆剧院优秀青年小生演员俞玖林的首次个人昆曲专场,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
增强文化自觉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西北大学副校长李浩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教育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浩 西北大学地处中华民族文化文明元素极为富集的陕西关中地区,逐渐形成和保持了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研究实力比较雄厚的学科团队。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彭树智先生为首的学术团队在国内享有盛誉,其成果《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中东国家通史》分别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同时,承担了国家
传承革命传统 弘扬时代旋律 我省举行老干部红歌大联唱,秦光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记者 陈晓波 周 灿)红歌盛典庆祝党的生日,澎湃激情抒发爱党情怀。昨日下午,由省委组织部和省委老干部局联合举办的“颂歌献给伟大的党”云南省老干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红歌大联唱在昆明市体育馆举行。 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观看演出并致词,省委副书记李纪恒主持活动仪式。 省委
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举行公募专题晚会传承善洲精神建设森林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记者 程三娟 顾 彬)传承善洲精神,建设森林云南。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公募专题晚会昨晚在云南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 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出席晚会。 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由省
黄松坚对中国陶艺仕女造型的传承与创造──以《春夏秋冬》的评
作者:姚朝文  来源:文化遗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松坚  陶艺  仕女  《春夏秋冬》 
描述:《春夏秋冬》是研究石湾仕女或贴塑陶瓷艺术的代表,厘清其自身的成长历程和它在石湾陶塑历史上继承与创造的足迹别具意义。石湾陶瓷艺术至少在人物、动物、器皿、微塑盆景等领域,都有一批批巨匠杰作和艺术群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