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3)
报纸(2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7)
地方文献 (5)
非遗保护 (2)
按年份分组
2014(10)
2013(5)
2011(2)
2010(3)
2009(4)
2008(6)
2007(5)
2005(3)
1995(3)
1988(2)
按来源分组
浙江经济(1)
山东教育(1)
考试(教研版)(1)
宁波通讯(1)
吉林日报(1)
中国经济导报(1)
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1)
学生之友(小学版)(1)
语文知识(1)
青年记者(1)
汉藏文献学相互为用一例:从郑注《周礼》“古者立位同字”说到
作者:俞敏  来源:语言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献学  说文  切韵  周礼  古藏文  去声  现代方言  同字  音位学  动词 
描述:。这里说的假借,是照《说文》的定义——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谈到声,除了江永、戴震、江有诰……几个人以外,一般的清儒的审音能力也就象郝懿行在《尔雅·释虫·义疏》里把蜩、娘蜩条里引的北京话伏天儿、伏涼儿听成顺天人谓之‘夫爹夫娘’
操场
作者:暂无 来源:散文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操场  王安石  形容词  动词  毛面  名词  乌云  徐州  名景  春风 
描述:寄语笔端从2004年结识《散文诗》到如今近五载了,只是一次邂逅,便结下了不解之缘,让我再也放不下她。《散文诗》中那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仿佛久违的老友,相对之时,身边总氤氲着一种温馨与浪漫的气息,深深地牵
锤炼词句,让语言更灵动
作者:冯述田  来源:好家长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语言  灵动  动词  阳光  句式  自行车  词句  词语  选择 
描述:【一技】讲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王安石写过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那个"绿"字,使全诗增色不少。王安石在写诗时,一开始写出了"春风又到江南岸"的诗句,然后觉得其中的"到"
试析“自为其名”
作者:张戬  来源:语文学习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注释  动词  名字  试析  商榷  自为  课本  王安石  作者原意  表达 
描述:《伤仲永》中有"父异焉,借近旁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句,课本注释"自为其名"云:"题上自己的名字。为,这里作动词用。"该条注释值得商榷。
语文教学中词语锤炼探析
作者:夏湘传  来源:成才之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词语锤炼  王安石  修辞艺术  表达效果  语文教学  成功范例  名句  动词  性格特征  鲁迅 
描述:和小说,总是那么精练,没有什么累赘多余之词。 教学中要用词简练,尤其要用好动词,因为动词往往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文艺作品中更是如此。
文化辞典
作者:暂无 来源:散文诗:下半月.校园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辞典  文化  形容词  修辞手法  王安石  “绿”  动词  词作 
描述:[词性混用]诗的修辞手法之一。指本来作形容词或名词的用来作动词,或名词作形容词用等。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是形容词作动词用。
《牡丹亭》换版本蔡正仁同台
作者:王剑虹  来源:新民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蔡正仁(左)与史依弘昨同排《牡丹亭》 记者胡晓芒摄 昨天下午,上海昆剧团大厅里,上海京剧院梅派名旦史依弘与上昆的“熊猫级”老艺术家蔡正仁正在排练昆曲《牡丹亭》的“幽媾”一折。一昆一京,两人配合得颇为默契。蔡正仁当着媒体记者的面开玩笑地对史依弘说:“去年有那么档子事,说我蔡正仁严厉批评你了
《牡丹亭》换版本 蔡正仁同台
作者:王剑虹  来源:新民晚报美国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蔡正仁(左)与史依弘昨同排《牡丹亭》 记者胡晓芒摄 昨天下午,上海昆剧团大厅里,上海京剧院梅派名旦史依弘与上昆的“熊猫级”老艺术家蔡正仁正在排练昆曲《牡丹亭》的“幽媾”一折。一昆一京,两人配合得颇为默契。蔡正仁当着媒体记者的面开玩笑地对史依弘说:“去年有那么档子事,说我蔡正仁严厉批评你了,而我
良药治病良策治污污染一如黄鹤去
作者:李家健 林静芸  来源:当代生活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生活报记者 李家健 实习生 林静芸 近几日的短信征集中,诗歌依旧可谓独领风骚,市民在抒发各自情感的同时,也有不少短信中将读者对“美丽广西·清洁水源”行动的看法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今日,在继续欣赏“平民诗歌”之余,不妨也看看对联,两者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你或偏爱哪种呢? 俗话常说:有病,得治。其
从“胡吴会”看两岸“景”(日月潭)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3年前的4月,在台湾岛内“台独”声浪嚣张的背景下,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跨海而来,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握手会谈,这是国共两党跨越60年的一次握手,令全世界中华儿女瞩目、欣慰。因为这“世纪之握”传递出两岸和平的希望,传递出两岸智慧的力量。 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后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