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4)
报纸(2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4)
地方风物 (2)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14(18)
2013(5)
2010(6)
2009(2)
2006(1)
2005(3)
2001(1)
1998(1)
1988(2)
1943(1)
按来源分组
证券市场(1)
安徽市场报(1)
文汇报(1)
新福建(1)
中国粮食经济(1)
中国电力教育:上(1)
中国集体经济(1)
中国金融家(1)
环球财经(1)
中国核工业报(1)
健脾补肾话板栗
作者:长明  来源:食品与健康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板栗  健脾补肾  《山海经》  木质纤维  《周礼》  果实  栗树  栗属  粮食  果壳 
描述:”、“木本粮食”、“铁杆庄稼”之称。古籍《山海经》、《周礼》中
从青苗法推行“走样”说开去
作者:郭旷旻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苗法  金融借贷  王安石  农民  梁启超  贷款  粮食  偿还  利息 
描述:近代学者梁启超把此创举称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
反腐
作者:暂无 来源:廉政瞭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反腐  国家开发银行  “两规”  驻马店  副行长  粮食  主任  王益 
描述:克扣救灾粮陕西-粮食局长被停职;受贿800万河南驻马店-主任被查;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被“两规”
算一算生活的复利
作者:罗振宇  来源:青年博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复利  生活  王安石  富国强兵  投其所好  老百姓  梁山  粮食 
描述:宋代的王安石搞变法.他脑子里整天想的都是富国强兵.给国家挣钱.但又不能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有的人就投其所好,跟王安石讲,如果我们能把山东水泊梁山八百里的水全部排空。这得造多少良田.一年得打多少粮食
全省春耕生产现场会议在宣威召开 李纪恒:加大增粮措施 努力
作者:冯稚进  来源:云南农业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耕生产  现场会  宣威  小康生活  农业丰收  农村工作  省政府  粮食 
描述:耕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全省春耕生产正逐步展开,各级各部门要把春耕生产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紧急行动、广泛动员
戏曲艺术家丢掉了什么
作者:马进强  来源:剧本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戏曲界  艺术管理  作家艺术家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危机  人民群众  人的问题  人民性  《牡丹亭》 
描述:戏曲艺术家丢掉了什么马进强戏曲的危机是一直困扰戏剧界的问题,振兴戏曲也是大家多年来努力从事的工作,但振而不兴毕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原因是复杂的!马进强同志的文章从一个角度坦言个人观点,不无道理
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
作者:吴琦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漕运制度  刘晏  中国历代  海运  运河  危机  制度完善  王安石  明中期  《资治通鉴》 
描述:征:1.漕运改革总是与理财安民紧密联系的,其中又以理财为先;2.明中期以前的漕运改革重于制度完善,明中期以后的漕运改革则主要是挽救潜运危机;3.历代漕运改革的社会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论北宋的体制之争
作者:胡安全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士大夫  宋朝  北宋中期  忧患意识  汉唐  文明体制  北方游牧民族  危机 
描述:一、汉唐帝国的危机与宋人的忧患意识纵观宋朝历史,我们可以感觉到从君臣到一般士大夫的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根源于汉唐帝国的全面危机。这些危机主要有三点:一是贵族分立势力的猖獗;二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强盛
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及其振兴之道
作者:菅明军  来源:中州今古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中期  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  范仲淹  庆历新政  国家财政  宋政府  官僚机构  危机  改革主张 
描述: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及其振兴之道菅明军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建国伊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宋政府采取了一些轻徭薄赋、有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北宋社会出现了隋...
试论金应麟
作者:朱仲玉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爱国主义精神  道光帝  封建统治  吏治腐败  政治形势  史学界  危机  道光皇帝  二十年 
描述:自蹈愆尤……天下不以为非。貌在霜中,明镜引为知己;疏传海上,鲛大亦问姓名”,在当时政界有一定的威望。他的著作《豸华堂文钞》二十卷,充分反映了他的学识、思想、政绩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可从中看出当时官场的陋习和腐败,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颇有参考价值。本文提供一些有关的资料,发表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以冀引起史学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