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781)
期刊文章
(1126)
学位论文
(46)
会议论文
(33)
图书
(1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881)
非遗保护
(55)
地方文献
(32)
才乡教育
(10)
红色文化
(9)
宗教集要
(7)
地方风物
(4)
按年份分组
2010
(203)
2008
(140)
2002
(74)
2000
(29)
1999
(16)
1989
(15)
1985
(16)
1984
(14)
1983
(12)
1947
(3)
按来源分组
其它
(81)
抚州师专学报
(39)
中国哲学史
(5)
法音
(3)
韶关大学学报
(2)
礼乐半月刊
(2)
钟山
(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陕西中医杂志
(1)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出纳员
前序
礼
王安石
中国古代思想史
礼顺人情
字义
周礼
唐初
超越
《诗》
乐
伦理
一致于法
利益
土地兼并
《礼论》
礼论
制度
隐士
李觏
《周礼》
“礼”教下于庶民
平原
礼顺人欲
中国
大同理想
信仰危机
《说文》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礼经释名李翊灼】搜索到相关结果
2998
条
李
觏的“
礼
”
作者:
付胜国
罗伽禄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
觏
“
礼
”
礼
论
王安石
庶人
平土
封建统治
土地兼并
法制
总体范畴
描述:
礼
”的
李
覯《
礼
论》中“
礼
”之思想考论
作者:
刘宝强
来源: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礼
论》
“
礼
”
“
礼
之本”
“
礼
之三支”
“
礼
之四别名”
描述:
"
礼
"之思想在现实社会仍有一定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李
觏《
礼
论》中“
礼
”之思想考论
作者:
刘宝强
来源: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礼
论》
《
礼
论》
"
礼
"
"
礼
"
"
礼
之本"
"
礼
之本"
"
礼
之三支"
"
礼
之三支"
"
礼
之四别名"
"
礼
之四别名"
描述:
“
礼
”之思想在现实社会仍有一定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李
觏
礼
论思想研究
作者:
李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
觏
礼
论
北宋中期
伦理思想
描述:
著作及
李
觏
礼
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论述了
礼
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第三、四部分是论文的重点,主要对
李
觏
礼
论思想的内容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最后一部分对
李
觏的
礼
论思想
李
觏
礼
乐观辨析
作者:
郭树森
赖功欧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
觏
李
觏
礼
乐观
礼
乐观
实用
实用
制度
制度
描述:
李
觏“
礼
乐观”,既承续了孔子的传统,又有大异其趣之见解。其重内外之统一、倡礼乐之实用、顺人情之自然的主张,以及重视通变疏达、人事功利、礼乐教化等思想,都可归之于极具实用精神的“
礼
统观”。
李
觏
业内人士:淘汰落后产能的最终落脚点应是优化结构
作者:
新华社
李
荣
来源:
中国质量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业内人士:淘汰落后产能的最终落脚点应是优化结构
李
秉
礼
《韦庐诗集》校注
作者:
赵志方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
秉
礼
李
秉
礼
《韦庐诗集》
《韦庐诗集》
李
宪乔
李
宪乔
隐士
隐士
描述:
诗人辈出。
李
秉
礼
的儿子
李
宗瀚、
李
宗赢,孙子
李
联琇都是清朝较有名气的诗人,声名并不限于广西一地。
李
秉
礼
的诗歌创作对广西的诗歌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他和宦居广西的高密派著名诗人
李
宪乔以及广西临桂
李
觏
礼
论思想的哲学思考
作者:
赖井洋
来源:
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
觏
李
觏
哲学
哲学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
描述:
李
觏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变革的思想,他的
礼
论也是变革思想中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李
觏和王安石的
礼
学思想比较
作者:
乐文华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
觏
李
觏
王安石
王安石
《周礼》
《周礼》
礼
学思想
礼
学思想
描述:
在富国,这是二人的
礼
学思想的不同之处。
李
觏以“
礼
”论为基石的书院教育思想
作者:
李劲松
来源: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
觏
李
觏
盱江书院
盱江书院
“
礼
”教下于庶民
“
礼
”教下于庶民
描述:
于
礼
也问题的争论当中,这一北宋书院教育史最重要的公案使得
李
觏与胡瑗以及后世理学家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的理论分歧更为明显。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