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今日聚焦 一路绿灯 畅行八闽 ——我省所有收费
作者:暂无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你好,听说有政策出台,说这运玉米的车现在可以免费通行,有没有这回事?” 1日下午,来自泰宁的闽A19477驶入闽侯收费站,司机就探头询问。收费员热情地说:“师傅,如果您整车运载的是鲜玉米,从今天起跑省内哪条公路,都不用交通行费了。” 办理完鲜果农产品免征手续后,司机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以前跑
从《欧阳文忠杂书》看欧阳修的书法观
作者:杜春侠  来源:书法赏评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书法观  苏舜钦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王安石  金石学  乐之  文康  书写  苏轼 
描述: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同时,他又是一个书法家、金石学家和书法理论家。
“不容青史尽成灰”――刘绍和他的《传记文学》
作者:暂无 来源:作家文摘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旅美史学家德刚说“(刘)绍以一人而敌一国”,这成为一则语萃,在华人史学界流传。 刘绍(1921-2000),祖籍河北芦台,生于辽宁锦县。“九?一八”事变后,刘流亡山东、上海、南京,抗战胜利后
书法正楷 市招圣手 驼其人其艺
作者:金兴明  来源:收藏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  上海  中华书局  印刷业  书写  出版界  发达国家  李瑞清  中央银行  中国图书 
描述:驼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有名的写市招的高手。和他同时的还有天台山农刘介玉(1878-1932年)、马公愚(1890-1969年)。刘介玉学清道人李瑞清的魏碑,骨架峥嵘,结构比清道人
“不容青史尽成灰”:刘绍和他的《传记文学》
作者:张昌华  来源:人物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记文学  成灰  回忆录  胡适  陈立夫  张学良  发刊词  台湾  民国史  办刊宗旨 
描述:《传记文学》的发刊词是刘绍亲撰的。他在办刊宗旨中说:"《传记文学》是以传记为领域的一种文学,任何与传记有关的文字与资料,都是传记文学的作品。"
陶艺大师黄松坚首次在中国美术馆开个展 文化部盛赞石湾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石湾仔晋身中国美术馆受到了广泛关注。黄松坚也因此成为石湾陶艺史上,首位在国家级美术殿堂举办个展的陶艺大师。南方日报记者张由琼摄 “石湾仔出自民窑,题材扎根传统元素,在传承与创新中,黄松坚的作品
新使命 新贡献——富国强军勇担重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航天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精确制导炸弹等武器装备在珠海航展上展示 汶川地震发生后,北斗一号卫星监测到的部队救援进展情况。新华社制图 电子通讯设备帮助部队解决应急通讯难题 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提供的地震带CCD影像 2006年~2010年,这个五年可谓是“悲喜交
6条高速公路昨日开工 年底全省高速通车将超过2400
作者:暂无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记者 吴宏雄) 20日,长乐至平潭、京台线建瓯至闽侯段、福州绕城东南段、沈海复线宁德漳湾至连江浦口段和莆田仙游至南安金淘段、莆永线泉州段等6个高速公路项目同时开工建设。 当日,开工动员仪式在主会场连江县东湖镇洋门岭(福州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洋门枢纽互通)举行。泉州、莆田、南平、宁德市也分别
石湾瓦 仔靓:《黄松坚陶艺展》于中国美术馆
作者:子月儿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  黄松  黄松  石湾陶艺  石湾陶艺  艺术展  艺术展  美术馆  美术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  石湾陶塑  石湾陶塑  作品  作品  文化部  文化部 
描述:2009年9月5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陶塑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此系黄松坚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陶塑艺术展。出席剪彩仪式的文化部副部长文章,十分欣赏黄松坚众多造诣精湛的作品
传陶之闲情 追唐人之风致-李觏七绝诗诗风探析
作者:高琦 邓俊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七绝诗  七绝诗  闲情  闲情  唐人风致  唐人风致 
描述:在《李觏集》中,存有李觏的各体诗作三百三十多首。其中有七绝诗九十余首,占其诗的总数四分之一强。李觏的七绝诗风格多样,立意出人,寄慨遥深,创辟奇特,质朴自然,深得陶渊明和唐人作诗之真髓。通过六首七绝诗的赏读,进一步探析李诗的这一风貌,给后人以启迪。